童年本應是充滿歡樂與懷念,但多得政府推行的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政策,現在兒童長大後的童年回憶,卻是無日無之的操練,和永無休止的補充練習。取消TSA,是社會的主流聲音,但現屆特首梁振英還堅持要繼續今年5月的小三TSA(現稱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BCA),不讓今年的小三學生有喘息之機。作為關懷子女的家長,我們應該保護自己的孩子,向學校提出罷考,以行動改變這個扭曲的教育制度。
政策本意是好的,是想通過客觀標準評估教與學的成效,讓學校改進,在英國有SATs,在美國有NAEP,都是類似的安排。英國SATs針對7歲和11歲學生進行英文及數學等測驗,但7歲的測試以教師評估為主導,測試只是輔助。美國NAEP則抽樣選出9、13和17歲的學生作測試,包括數學、語文及科學,但不會披露學生與學校的成績。
香港的TSA雖然不會公佈個別學生成績,但已經變質,由改善教學的工具變成校方逼學生操練以提升達標率的禍源。在學校瘋狂催谷下,學生要不斷操練,令TSA變得毫無意義,白白浪費學生的光陰及造成壓力。
政府早年濫用這評估制度,以成績向校方施壓,令學校有催谷學生的壓力,而辦學團體可從學校成績報告計算旗下學校的成績,造成學校間的競爭。最大的問題是,小三TSA是幼童第一個面對的公開試,形成過早操練應試的文化。
為爭取更好的學制
父母想子女成材是理所當然,當然希望子女的考試成績好,但操練未必能改善子女成績,還可能對他們的心理有負面影響。若家長擔心子女學校的操練少過其他學校的學生,學校因此要增加操練,只會變成惡性循環。
要扭轉操練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取消TSA。我們要相信前線教師的專業,他們每天的用心教導,比任何評估制度更能了解學生的水平,亦更明白如何可幫助學生提升學業成績。
我也是家長,很明白家長看到子女放學做功課到深夜,失去快樂時光和學習興趣而感痛心。既然政府拒絕回應民意,家長應該主動保護自己的孩子,向學校提出罷考。
罷考不是激進,也不是對抗,而是為了爭取更好的制度,家長絕對有權這樣做,只要寫信給校長,要求當天不考BCA,讓學校安排其他教學活動。因為不認同BCA而罷考,我有信心學校不會將之視為犯校規,亦不會懲罰學生。學校更能透過不考BCA,與學生分享背後的想法,會是良好的公民教育。
請梁振英政府放過學生,即時暫停BCA,讓社會深入討論,亦請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即使未能成功游說梁振英停考BCA,也請公開說新一屆政府不會使用本年BCA的數據,不會計算達標率或製成報告,直到社會有共識為止。
許智峯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