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讀過的書大抵忘卻殆盡,難得記住幾條,居然多與周作人有關。前些時翻清人吳存楷的詩集,見到一組《江鄉節物詞》,猛想起他應該就是知堂稱引過的杭州詩人吳曼雲。這一組詩寫杭州風俗,四時八節吃穿用度都有涉及。原收在嘉慶年間刊刻的《硯壽堂詩續抄》中,光緒年間錢塘丁氏曾經單刻,大概相當易得,知堂以後屢見引述。現今風俗凋敝,這些詩就更成為「歷史的見證」,被當代方志反復引證。
而在歷史之中,它實在又樸素得毫不起眼。譬如晚春初夏之間的幾首,寫清明上墳要用攢盒。一套盒子疊成幾層,供品裝好,帶到地頭,都成冷炙。子孫祭祀完畢,卻能到臨湖飯館裏吃一碗新鮮出爐的魚羹。又寫這季節要插柳,「舊俗也,杭人多有采以插鬢者」,恐怕作者自己也不知道緣起。其實此風流傳甚遠,江淮一帶都有所聞,據一種普遍流行的說法,是為了紀念介之推。這時節又有一種玩物,用五色粉製成小狗。一個月後到立夏,就把這狗兒煮了給孩子吃,「欲其壯健相似耳」。這背後的邏輯簡直近於巫術,然而又很有些天真向上的意思。
至立夏,吃兩種飯。一種用白米、豌豆與肉丁同煮,口感鹹香。另一種烏飯,又叫青精飯,是用南燭樹葉揉出黑汁和米同煮,據說有延年益壽的功效,「亦有造為糕者」。這兩種食物至今都還流行,烏飯糕更是市面上可以買到的點心。
因知風俗變易遲速不同。譬如說,家家戶戶都有電子稱的時代,「立夏稱人」之風久已不行,那「就中愁絕是豬王」的玩笑詩句,再過幾代,只怕難有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