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紅腫痛熱 - 鍾尚志

海闊天空:紅腫痛熱 - 鍾尚志

病理學的第一課,是「發炎」。
發炎是身體的細胞受損之後的反應。大家一聽到發炎,馬上會聯想到細菌感染。其實,細菌感染只是能引起發炎的諸種原因其中之一。外傷、灼傷、凍瘡、過敏、缺血皆可引起發炎。
身體的組織受損之後,白血球及其他的免疫細胞聚集,開始吞噬入侵的細菌及壞死了的細胞,並釋放出組織胺(Histamine)等化學物質,令該處的微絲血管擴張,局部的血流增加。微絲血管透水功能也增加,血漿更易由血液滲透到組織裏。於是,發炎的部份就有會發紅(因為血流增加)、發腫(組織積水)、疼痛(釋出的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末梢)和發熱(微絲血管擴張和血流增加)。紅、腫、痛、熱是發炎的四大經典臨床症狀。公元一世紀時,已被羅馬人Celsius記於醫學文獻。若果發炎的部份位於身體的表面,這些症狀自然不會被忽略,但若發炎的器官藏在體內,就較難察覺。到了十九世紀,德國的病理大師Rudolph Virchow為發炎的症狀添加了「喪失功能」一項。
發炎,是身體抵抗外侮,消除受傷的組織,為復元作好準備的過程。可是,當身體遇上壓倒性的挑戰時(例如嚴重外傷,或細菌入血引起敗血症),發炎的過程往往一發不可收拾,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系統性發炎綜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概念,是多倫多大學創傷中心的創辦人Nelson醫生於1983年率先提倡。病重須入深切治療部搶救的病人,有九成以上有SIRS。
處理SIRS的方法,主要是從解決病因着手,例如抗生素殺菌硂切除壞死了的組織,及用儀器及藥物支持衰竭的器官。迄今還未有好的辦法調校發炎的過程,不讓身體舉火自焚。

鍾尚志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