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啟德郵輪碼頭最初計劃以招標賣地形式興建,惟最終「流標」,政府遂決定用公帑發展,並辯稱能為本港帶來郵輪大豪客。但郵輪客人平均消費實際不足3,000元,只是一般過夜旅客消費力的四成,佔旅遊總消費0.3%,效益成疑。學者批評,碼頭無法吸引郵輪旅客消費,旅客只將碼頭視作交通工具轉換點,回報遠未達標,經濟效益有限。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最近再發表文章,吹噓香港郵輪旅遊在過去數年一直穩步增長。但翻查數字,今年預計郵輪停泊仍不足200次,即使商經局粉飾指,郵輪旅遊每年只有半年為旺季,但去年旺季亦只有70日有郵輪停泊,使用率39%。
蘇錦樑又引述業界指,越來越多郵輪客會留宿數天帶來經濟收益,但事實上,留過夜的郵輪客消費不升反跌,2015年人均消費按年跌15%只有2,950元,只為一般過夜旅客7,234元的四成;2015年過境郵輪旅客人均消費更只有1,597元,與一般非過夜旅客人均消費2,409元相較,相差34%。
去年在本港登船或離船的郵輪旅客及過境郵輪旅客,分別錄得26萬及22萬人次。若以2015年人均消費金額計算,全年只為本港帶來11億元,佔本港入境旅遊相關總消費3,323億的0.3%。
學者︰只視碼頭為轉換點
獲政府批出10年碼頭營運合約的Worldwide Cruise Terminals Consortium,每年需向政府繳付固定租金130萬,再按營運總收入比例支付浮動租金。
惟旅遊事務署以金額涉及營運商內部商業資料為由,拒透露收取的浮動租金金額。翻查2014年商經局回覆立法會提問,指當時營運商總收入不逾3000萬港元,只需向政府攤分總收入的7.3%,連同固定租金,政府該年最多只獲349萬租金收入。
中大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分析,現時在港登船或離船的郵輪旅客,只將本港視作交通轉換點,故消費力與其他旅客「差一大截」,與當初政府興建碼頭的目的相違。
李兆波指,碼頭每年只帶來約11億元旅客消費,經濟效益實遠遜於預期,「有排都未回本,相當之唔理想」,即使不計較啟用初期的回報,也未見任何轉佳的趨勢,反而因郵輪停泊量不多,令商戶經營困難致勞資糾紛,影響本港形象。
■記者伍雅謙、佘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