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當特首難還是當英國首相難?」答案肯定是當今英國首相,這是全球最難的政治任務。因為去年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以兩個百分點之差通過後,執政保守黨首相也換了,內閣亦大換班,之後不只內憂外患腹背受敵,各類挑戰包括貶值了10%的英鎊,蘇格蘭醞釀第二次獨立公投及國會大笨鐘外西敏橋恐襲等,都需要首相文翠珊親自領導有關閣員處理危機。
上周三英國政府正式引用《里斯本條約》向歐盟發信通知脫歐決定,兩年倒數期的脫歐談判隨即展開。本人相信單是脫歐議程的編排及時間表的安排已須時多月,而眾多在英國及歐盟都有業務的跨國機構,特別是受監管的企業如銀行等,都不能等談判的結果而事先要做兩手準備的人員及架構調整安排的工作。
另一方面,現時透過與歐盟一簽多國通用的貿易、關稅及旅遊簽證等安排,脫歐後的英國亦須作新的雙邊協議安排。這方面已被選為香港以外全球第二個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英國,可盡早與中國及香港特區達成脫歐後的安排備忘錄及草案,以便英國正式脫歐時即時生效。從香港角度,因與英國歷史上的關係,很多法規如普通法、公司法、多種行業的監管理念及法規都與英國的法規高度類同,而各類工程及實用科學引用的British Standard尤其突出。近年來日益繁重的各類歐盟標準(EU Standard)為香港及一眾內地出口商添煩添亂。這方面,中英及特區政府大可以藉此機會做些整理工作,再加入實行一帶一路政策的輔助法規及協調,可為各方未來的策劃、專業及營商環境鋪一條長遠的新路。
在香港,近日不停聽到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她的選舉辦幕僚提及來屆政府問責官員的鋪排有一定的難度。內在原因有多種,包括已萌去意的問責官員,不願意加入熱廚房的稱職人士,靜靜地在等的現任局長及想更上一層樓的副局長、常秘及已退休高官,再加上林鄭多次公開表明她會用自己的風格去履行行政長官的職責,因此,要考慮的元素實在很多。其實,風格這兩個字可圈可點,亦可作不同的演繹,在這「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的未揭盅過渡期內諸多猜測屬兵家常事。
然而,我對一向公開態度清晰的張建宗政務司司長非常賞識,因為他在當局長時經常被問到對仕途的看法,他的態度總是「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是很樂意服務社會」。張建宗在接任政務司司長一職時被問到是否願意在下任政府繼續擔任官員時,亦說過在下任政府返回去做局長亦無所謂。他的坦誠態度值得借鏡。香港就是缺乏坦誠的公職人士,為甚麼沒有更多人公開說「我願意留任」、「我很想由副局升到正局」、「我很想由常秘升做局長」。
本周另一大事是中美元首習近平與特朗普會在特朗普佛羅里達州的私人莊園會談。這次兩人的高峰會議非常重要,因為中美關係不會原地踏步,從樂觀角度來看可以進一步求同存異,令兩國發展更好的關係。反之,如南海及美日南韓的「戰略夥伴關係」更重要的話,則中美可能交惡,而後果亦難預料。大家靜觀周四、五的會談發展吧!
周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