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披露15間國際學校錄取本地學生(擁香港居留權、只持特區護照或BNO)比例「超標」,高於准許的三成,包括哈羅國際學校,該校目前有344名本地生、佔總學生人數的31.5%。另有國際學校本地生比例高達七成,淪「假國際」。
教育局2009年將國際學校可取錄本地學生的比例,由五成降至三成,以免本地生「霸佔」學額,並留予家庭海外來港工作的子女;不過本地生比例依然持續攀升,由2013/14學年時15.9%,增至去年達19.2%。教育局昨向財委會提交書面回覆,指全港51間國際學校中,有15間的本地生比例「超標」。
其中被視為貴族學校的哈羅國際學校,各級學費每年索價港幣16萬至19萬元,家長更須購買500萬元資本債券或60萬元個人債券,子女才可享優先入學機會;文件指哈羅目前有1,093名在學學生,其中31.5%屬本地生、即344人。部份國際學校的本地生比例逾半,京斯敦國際學校目前有254名學生,有179人為本地生、佔70.5%,朗思國際學校亦有七成學生為本地生;至於耀中國際學校取錄57.6%本地生。部份英基學校協會屬下學校亦超出三成比例。
當局於2009年下調國際學校本地生比例,由原本可取錄五成減至三成,但「超收」本地生情況一直加劇,卻未有學校被追究,教育局昨未有回應。該局於2014年撰文護航,稱若本地家長願意承擔費用,安排子女在公營學校體系外的環境學習,須維護其選擇學校的自由。
■記者周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