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偉大的進攻時限 - 喬靖夫

Tuesday:偉大的進攻時限 - 喬靖夫

執筆時身在美國,正逢本季NCAA大學籃球決勝階段,當然不會錯過在電視看直播。相信大多數香港籃球迷都如我,平日主要看NBA賽事,參加本地各種大小比賽也多是按照FIBA球例,當觀看NCAA比賽時,感覺最陌生的往往是它的計時方式:不是打四節而是打上下半場各20分鐘,而每次進攻時限則有30秒之長。尤其後者,對我們而言24秒shot clock有如金科玉律,忘了其實也存在不一樣的制度。
NCAA維持比較長的進攻時限,相信目的是希望鼓勵學界籃球打得更具組織和戰術。不過目前的30秒規定其實也已經比從前縮短,在2015年改制之前是35秒,而在1993年之前更長達45秒。改制的原因無他,都是想加快比賽節奏,增加球隊起手次數和比分,提高觀賞價值。
我想進攻時鐘這東西,可以說是自從籃球創始人尼史密夫博士把球籃放在10呎高之後,籃球世界裏第二個最偉大的發明。如果你有見過1950年代初還沒有shot clock的NBA比賽片段就會明白,常常看見的情景就是確斯(Bob Cousy)之類擅長運球的後衞,帶着球跑來跑去不斷消耗時間或等對方犯規,球隊全場得分曾經低得只有十幾廿分,沉悶得要命。
1954年雪城國民隊的老闆比阿辛(Danny Biasone)及經理費利斯(Leo Ferris)提出了24秒進攻時限的概念,並大力推動NBA採用,結果取得空前的成功,比賽加快,比分大幅提高,NBA的人氣和觀客數亦暴升。如果說進攻時鐘這個發明拯救了籃球運動也絕不為過,而多年後比亞辛獲選入籃球名人堂,肯定了他這偉大功勞。
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