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清明節與我 - 李怡

世道人生:清明節與我 - 李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蘇東坡懷念亡妻的詞《江城子》,我年輕時已背誦,現在則是切身感受了。妻子2008年去世,轉瞬間也將近「十年生死兩茫茫」矣。09年將她的骨灰帶到加拿大卡加里的山景墓園安葬,並立願每年清明重陽的春秋二祭都會來墓前照看她。今天是清明節,我早兩天已來過墓園,今天若沒有大風雪,當然還會再去一次。香港飛卡加里超過一萬公里,是「萬里孤墳」了。淒涼嗎?隨着歲月清洗,淒涼感坦白說已淡去,不過舊夢仍然時會縈繞。「不思量,自難忘」是確實的。
清明節,在我生命中有相當特殊的意義。我的大女兒在清明節(那年是四月五日)出生。那時我與妻子分隔港陸兩地,但二人的愛國和追求社會主義理想的情懷卻是那麼一致和堅定。
然後經過文革,到整整四十年前的1976年清明節,北京發生了四五天安門事件,那時我們已在香港團聚。從一月八日周恩來去世,北京每一天的動靜都牽動我們的心,憂慮着大陸局勢向我們難以接受的方向發展。每天我們分別在各自的左派出版機構與同事們議論,而四五事件更對我們的思想帶來重大衝擊。
這一年發生了許多大事,毛去世,唐山地震,四人幫被捕,文革結束,中國局勢大變,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不過,經過四五,我對中共體制的認知,已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對大陸的一些陰暗面,我還會找理由去辯解,清明節及其後的事態,讓我覺悟到中國若不從政治體制上徹底改變,是不會有任何希望的。也就是說,任何對新班子、對好皇帝的希望,若沒有政治改革就都是徒然,都是虛妄。過去的理想徹底破滅。這一年清明是我思想的轉捩點,給我帶來自由思想的不停探索,以及以後四十年獨立言論的人生。她,與我同行。
卡加里是長女生活的地方,幼女在美國來這裏也較近。墓園空曠幽靜,遠遠的雪山,藍天,白雲,每次來此都流連不捨。在香港真是很難找到這樣的墓地。今年外孫啟新從倫敦音樂學院回來度假,前兩天他也一起來墓園拜祭婆婆,他詳細詢問墓碑上每一個中文字的含義,以及被紅紙遮蓋着的我的名字部份。他知道這裏最終也會是他公公歸宿之地。
多久?誰知道呢?她剛走的時候,我曾想這一天來得越早越好。但現在不這麼想了。今年初搬了新居,每天做點運動,作息也漸定時,是為了繼續好好掌握活着的每一天。或許因為香港越沉淪我越感覺不能離它而去,或許如魯迅所說,為了給那些讓人過得不舒服的人製造些不舒服。
那天在達明演唱會,看到大屏幕引用了一句英國搖滾音樂家大衞寶兒(David Bowie)的話:「我不清楚我會從這兒往哪裏去,我只可以承擔,那一定不會是沉悶的地方。」值得細味,也有同感。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