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通識無政治題 教師質疑為減爭拗今年及格率料上升

DSE通識無政治題 教師質疑為減爭拗
今年及格率料上升

【本報訊】香港中學文憑試通識科昨開考,本年試題涵蓋少數族裔共融、中國貧富懸殊、電子煙、全球化經濟等議題,早年令不少考生頭痛的「政治題」消失,為三年內第二次,疑出現通識科去政治化的情況。有通識科教師認為題目雖未直接提及香港政制,但不認為教師會因而少講政治,不過,亦有文化評論員質疑當局有政治考慮,「你唔考,佢就唔教㗎啦!」。
記者:葉偉東

通識科昨開考,為2017年DSE首科開考的必修科。通識科分為卷一必答題及卷二選答題,本年卷一試題有三大題,合共八小題,佔分46分,內容包括少數族裔共融、中國貧富懸殊及比較香港與新加坡的生活素質;卷二則分別關於全球化經濟、青年人使用電子煙及科技創新如何影響傳統文化,每題佔分20分,考生可三選一作答。

今年通識卷有問及中國貧富懸殊等試題。

去年通識科曾出現有關「特首選委會及立法會組成更具代表性,會提升香港的全球競爭力」的香港政制問題,惟該類「政治題」今年卻未有出現,僅餘一小部份提及本港政治及社會狀態,是自2012年文憑試開辦以來,第二次出現類似情形。
對於本年通識試卷未有「政治題」,資深通識科教師張銳輝認為,試題雖無直接問及政治,惟考生仍需在答題時以政治角度切入,例如回答比較香港與新加坡生活素質,「考生可以選擇回答優先改善住屋、政制,就需要運用相關概念……又例如答少數族裔,都可以從立法角度睇」;張指考評局在設計題目時或未有考慮,但現實上該類出題方式卻可減少爭拗及政治壓力,「冇咁易俾人有把柄借題發揮」。

同學們把握時間溫習。張志華攝

彭志銘︰想令學生無獨立思考

資深通識科教師方景樂則認為,試卷不考政治不會影響教學,「始終課程無變……不會影響教師教育取向而少教政治,教師唔會唔教相關內容」,又指試題亦覆蓋不同單元及通識科概念,難以說完全無關政治。
中學教師、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賴得鐘,亦認為出題方向符合單元內容,「<今日香港>單元除咗『法治和社會參與』,亦有關於『生活素質』,所以一兩年唔出政治,都唔代表啲乜」,認為考評局有獨立的出題委員會,暫未見到,亦不擔心出現去政治化的趨勢。三人均認為本屆試題出題較直接,學生可較易理解題目,有助提高及格率。
不過,文化評論員彭志銘批評當局避開政治題目是不理想,明顯有政治考慮,「想令學生唔好有獨立思考,唔畀佢哋諗政府有咩缺失」。他認為此舉亦可能令教師上課時避免觸及政治議題,「你唔考,佢就唔教㗎啦!」
考評局昨發放考核簡介,解釋題目設計;與過往政治題相近、有關新加坡及香港開心程度的試題,局方指考生應從閱讀圖表資料,瞭解生活素、滿意度與開心程度的關係,再從平均分最低的生活素質,即住屋、政治及社會狀況入手,提出建議;題目亦涉及有關「今日香港」、「公共衞生」和「能源科技與環境」等通識單元。

考生心聲

廖同學:
「無題貼得中啊……啲題目好奇怪,所以唔識點答……成份卷都凍過水啦。」

蒙同學:
「好在今年無出(政治題),本來比較驚出政治全球化、香港政黨政治等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