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曾經輔導過一位待嫁少女,母親遇害,警方兩年後完成偵查,跟她交代案情,安排認領遺物,挖開一直埋藏在她心深處的傷口,「佢覺得做得唔夠,悔疚感好強烈,失眠、發噩夢」。她鼓勵少女在家中放置一盆花、一件首飾,象徵母親與她對話,「哀傷輔導其中重要一環,就係接受親人離世」,這名心繫心創辦人說。
說容易,做很難,李昕也曾花了兩年時間接受未婚夫和母親相繼離去。走出了陰霾,她成立社企,輔導喪親家屬;其後註冊成慈善機構,推動生死教育。去年她收到社工轉介,輔導一名單親媽媽,丈夫剛離世,還未撫平哀傷已要面對現實,搵工養家照顧女兒。這次探訪讓她反思,很多哀傷個案隱藏在社區,極需援手,「收埋自己太耐,唔同人傾訴,容易有抑鬱,甚至自殺」。
接觸過後,李昕不易放手,覓捐款,找義工,以深水埗作試點,義務為區內喪偶婦女和單親兒童提供支援。惟過去數月,她聯絡過政府部門、婦女團體和地區組織等也無能為力,「傷殘外觀睇得到,但喪偶哀傷冇人知,尤其中國人社會,白事係禁忌」。對義工余筱棻來說,喪親也是忌諱,母親在她小時候離世,一直不敢問因由。
用未婚夫保險金辦社企
「我細個會諗,係咪自己太曳唔聽話,所以媽咪會死?」成長路上她很悔疚,性格變得逆來順受,以為不再提喪母,哀傷就不存在,「但每遇到有親友過身,自己嘅哀傷就會浮出嚟」,直至做了義工多年,接觸生死教育,才解開心結,「20幾年後先接受到媽咪過身」,母親是因乳癌病逝。
去年初接連有學童自殺,余筱棻希望出一分力,宣揚生命教育,與喪親者同行,因為她也曾經呼救無援,「好似跌落深淵,你點嗌都冇人明白」。李昕也感同身受,未婚夫死後,她求助輔導,但要等3個月;她想登記做義工,更要排期1年,促使她決定用未婚夫留下的保險金,推動生命教育及哀傷輔導。
對上一次跟李昕見面是在2012年6月,她正籌辦社企。這些年來,她處理過41宗哀傷個案,舉辦了多場生命教育培訓和工作坊,參與人數累積數千,「生命充滿着wonders(奇妙)」。就如那待嫁少女,最終有勇氣拜祭亡母,並跟男友結婚,開展另一人生。
雖然個案隱閉,但李昕不言棄,由深水埗找到葵青,希望讓喪偶家庭知道他們不孤單。計劃名叫「心繫心手牽手」,為期18至24個月,為5年內喪偶婦女和單親兒童提供綜合支援服務,包括輔導、工作坊和師友計劃等,費用全免。查詢電話:9688 7658。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