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假日散心】
以前,郊野公園令人諗起放假避世。今時今日,高官或地產商視之為豪宅用地,令人咬牙切齒。40年來,是誰令青山綠水在變?這塊屬於大家的樂土,行山、露營、燒烤,各適其適,得來不易,負責管理的是漁護署一班幕後功臣,至於如何保護它,每位市民都有責。
「好靚呀!」慈祥的光頭叔叔王福義,在40年前成立的城門郊野公園遊覽,不時拿手機拍照。以為佢第一次黎?有眼不識泰山了,他早於1978年加入政府當林務主任,郊野公園幾乎每個角落都有佢嘅腳毛,佢曾規劃郊野公園,升至漁護署助理署長,2008年退休,自豪地說:「30年都喺郊野公園過!」他滔滔不絕解釋。1971年,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撥款,在城門水塘設郊遊及燒烤試驗區。當年首批郊野公園於城門、金山、獅子山成立,基於接近市區,交通方便。城門水塘距離荃灣,只須20分鐘車程,平日多遊人來行山,除了水壩,水浸白千層美景令這裏變成打卡勝地,他有點始料不及。城門水塘於1937年建成,那時土壤流失沖刷嚴重,白千層在近水地方生長較好,因此大量種植,位於半閒亭附近的白千層林,夏天雨季來臨水漲形成水浸白千層,攝友必拍,在劇集、電影或MV老是常出現,是熱門取景地點。
香港人很幸運,多得六十年代美國學者戴爾博夫婦,考察香港郊野,建議香港成立郊野公園,為保育郊野定下藍本。現時全港有24個郊野公園及22個特別地區,佔全港土地約四成。近年行山宣傳多了,市民假日一窩蜂前往郊遊地點,王福義認為:「市民前往大自然,總比逼在都市好,影相打卡無可厚非,開頭佢哋可能一窩蜂,愛大自然的人增加,如有人破壞,有更多人懂得反對。」
擴展郊野公園屬天方夜譚?
郊遊設施需求甚殷,郊野公園仲有無機會擴展呢?王福義細心講解當年規劃的條件:「唔係突然搵個地方就做到郊野公園,要盡量離開發展地區,看它有否自然保育及科研價值,跟市區有緩衝。」港島龍虎山郊野公園於1998年成立,之前那裏有很多晨運客飲茶,起咗間廟,搭建簷篷,王福義向晨運人士解釋,危險斜坡多,不納入郊野公園,他們要拆走舊有設施,但就為晨運人士新增儲物櫃及煲茶設施,他謙稱非一人之功,「要平衡各方需要絕非易事。」
擴展郊野公園或許是天方夜譚,破壞才是絕望真相?有官員建議,用大欖郊野公園近大欖隧道旁的170公頃地皮建屋。王福義表示,郊野公園在法例已規定自然保育、教育及康樂用途,界限十分清楚,如作其他用途,需要更改法例,獲得市民共識才可,改變周邊環境,先要做環境及生態評估,會破壞環境便不應建設。「郊野公園是自然保護區,要有永久性,受法律保護,有妥善管理,例如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訂立守則,要永久留給後世,不會賣出去,這就是自然保護區的特色。」但願這片青山綠水,不論十年、一百年,世人依然大讚:「好靚呀!」
資深山友點睇?
近年漁護署推廣「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亦減少在山徑的垃圾桶。可惜郊外垃圾長執長有,當行山領隊逾30年,有「行山怪客」之稱的梁榮亨表示,一般行山隊以往提醒隊員帶走垃圾,但宣傳仍不足,最近他於大東山草叢拾獲反光地蓆,「太陽照射,聚焦好易生火,造成危險。」郊野公園屬於大眾,愛惜郊野,才能令下一代認識大自然之美。這位郊野公園使用者,認為山徑的標距柱有助行山人士辨別方向,但種樹太多,山徑沒從前明顯,遮擋景觀之餘也不長壽,「太快高長大的樹樹齡不長,容易倒塌。」
數數郊野公園
最早成立:1977年6月24日 城門、金山、獅子山
最遲成立:2008年11月7日 北大嶼(擴建部份)
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佔地:44,300公頃
本港繁殖鳥類:約100種
本土植物:約2,100種
燒烤爐最多:第一位元朗大棠176個,第二位大網仔152個
最多營位營地:60個 南山營地(南大嶼郊野公園)
最少營位營地:4個 扶輪公園營地(大帽山郊野公園)
郊野公園大事回顧
1971年: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撥款,在城門水塘設郊遊及燒烤試驗區。
1977年:劃城門、金山、獅子山為首批郊野公園。
1979年:共劃定21個郊野公園、首條長途遠足徑——麥理浩徑啟用。
1986年:城門及大帽山郊野公園發生山火,焚毀13萬棵樹木。
1995年:米埔及后海內灣列為國際重要濕地。
1996年:八仙嶺發生致命大火,後來為紀念捨己救人的兩位老師,於山腳建成了春風亭。
2010年:大浪西灣被商人收購,擬建別墅,隨後網民發起守護當地的活動。
2013年:大浪西灣被納入為郊野公園。
2017年:大欖郊野公園近大欖隧道旁的170公頃地皮,獲考慮建屋。
記者:梁慧琳
攝影:張志孟、王國輝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漁護署提供)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