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燮的詩 - 唐顧

俞正燮的詩 - 唐顧

周作人喜歡俞正燮,覺得他是見識通達,態度平和的人。現代眾聲喧嘩,平和不一定難得;清中後期卻是封閉而沉悶的時代,有此一人殊為不易。最近翻了俞氏的詩集。與普遍疊床架屋的同代人相比,他這薄薄一冊也很是特立獨行。詩的藝術水準談不上多高,倒是真的叫人喜歡。
比如他替人着想。詠徽州,先看到地少人多,民生維艱。「兩般騰貴米與錢,大業從來說墾田。人眾真難為造物,包蘆已植到山巔」。再寫風景,「幾重小閣傍山隈,六尺地重三戶開。遊客不知人逼仄,閑評都說好樓臺」。從自己眼裏樓臺明麗,能想到居住者的逼仄,實在有一顆透徹而善良的心。
他也能記述日常生活。譬如補鞋。看花飲酒畫畫題詩的「士大夫日常」太多,補鞋的詩只怕絕無僅有。這雙鞋必定走過千山萬水,早已五彩斑斕,面目全非。「慣蹋泥塗侵後踵,不除指甲失前絢」,俞氏並不丟棄它,拿着錐子釘釘補補,還能對大家講道理:該錐子發揮作用的時候,利劍鈍刀都幫不上忙。所以關鍵時刻,工具要趁手。
又譬如記帳。他有一首《帳簿》,也是勇於自嘲的奇作。這首詩說,喝杯酒,來算算帳吧,這幾年真是越過越差了。吃不起肉,買菜倒還有富餘。可是錢袋子越來越癟,總叫人傷心。幹着卑弱繁瑣的工作,注定一輩子闊不起來,我大概是因此才格外惜財。
其實他還是能吃上肉的。可這吃肉似乎並非常事,也值得專門記下來。「粗調泥白蒜,好飯配香秔」,蒜泥白肉配米飯,金精玉貴的江南文士只怕都要側目而過。而他一邊吃,一邊還想念着吃不到的朋友,為此生出一點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