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必有迴響(安裕) - 安裕

東西南北:必有迴響
(安裕) - 安裕

2017年只過了四分之一,卻已在香港政治發展史寫下不能磨滅的一章。曾俊華代表的一系政治及社會態度,在政經及社會元素皆是付之闕如之下,獨具一格勾勒出香港社會在雨傘運動後的另一政治光譜,成為芸芸溫和保守派當中異軍突起的一道顏色。這種本色,為當前的政治低壓氛圍帶來更多想像空間,在社運遲遲未見朝天大路的寥落裏,成為沉默的保守中產階層代言人。
曾俊華說有人指他不是建制派,對此他表示感到「很奇怪」。有批評這是曾俊華謹慎得過頭的小心,也有稱他是無謂授人以柄;儘管到最後大頂政治帽子當頭扣下,然而拒認自己是民主派這一步,這個被指hea足九年的前財政司長倒是頑強得無論如何都不後退。誠然這是出自政治考慮的謹小慎微,但是到了投票前夕,中環打氣集會見到類如台灣選前的「凍蒜」之聲四起,聲勢已在,香港民間政治最後的一塊溫和保守陣地就這樣被他一舉拿下。
香港政治光譜左傾一系極為不滿曾俊華,厭其意識形態及施政保守是其中犖犖大者,再是認定他代表既得利益集團的政治態度。這種落差最終沒有大大削弱曾俊華及其團隊的認受程度,美國馬里蘭大學榮休教授居爾(Ted Robert Gurr)在西北大學教學時,於美國反戰運動最烈的1970年寫成《為甚麼人會反叛 / Why Men Rebel》,在另一角度提出第二思考看法──社會不滿,並非源自「擁有」和「期待」之間的差距,而是來於「期待」和「應可獲得」(should be able to achieve)兩者間無法踰越的鴻溝。居爾這部著作今天仍在網上引發讀者熱烈爭論,書評給予五星的最高評價。本書主軸雖是研究暴力與政治關係,其內指出社會不滿的來龍去脈則是一針見血。

落選不等於治港理念失敗

香港社會的「期待」是甚麼,不同政治色彩集團有不同演繹。於廣義民間社會而言,大專院校多年民調凸顯的是受訪民眾「期待」民主公正的政制、具監察力的立法機關、獨立的司法系統。然而,回歸二十年,香港社會看到的政治走向,不期然感到他們一貫「期待」的與「應可獲得」的漸行漸遠,在某些環節甚至遙不可及。行政長官與立法會普選一拖再拖,昔年「我們講話是算數的」的承諾,變成扭橫折曲的文字遊戲。這些三十年前已見「期待」的上層建設,到了如今這些年,社會感到「應可獲得」的目標最終或會無法獲得。居爾指出,當民間用以爭取「應可獲得」的做法所餘不多,反叛就可能出現。
香港社會的不滿,過往不一定以言語與行為表述,尤其中產階級更為內斂;但是經過屢次政治跳票,不滿情緒萌生。這些成長於港英大興土木增加大學學額的七十年代、受惠香港因中國改革開放而經濟起飛八十年代的中生代,政治立場傾向保守,一心只盼社會穩定。他們對動輒上街心感不滿,期許通過代言人保障本身利益。然而當大氣候凸顯往日安身立命的基本價值受到侵蝕,他們只得另謀出路,移民查詢大增便是證明。及至曾俊華宣佈參選,倡議團結,形象中產,接連兩發擊中這一族群紅心。主打和諧融和訴求,五年來累得賊死的社會彷彿看到「應可獲得」的一小點燭光在暗黑隧道遙遠那端閃着,保守色彩微帶溫和民主況味,曾俊華一箸夾中無助無援的留港中產。
從對「應可獲得」期望落空的失落,到冒現同聲同氣的曾俊華,雖然嚴格來說曾俊華不算中產一族那杯茶,仍可望梅止渴以解困局。曾俊華競選過程入於慢熱一類,有說這是多次被勸阻不要參選引起的遲疑,倒是文宣工作做得細緻,當林鄭月娥因八達通事件舉步為艱,曾俊華挾着高民望率先彈出。回首這兩個多月,曾俊華狹義上的hea做哲學依然不變,辯論具體政策時幾次難言以對。可是香港社會民意今天需要的是政治休整,扣帽子打棍子可一不可再,類似言行曇花一現稍縱即逝,許是最終有人明了這非當下香港所想,更與北京前年叨念至今的「和諧」大相逕庭。至於曾俊華的二十多萬社交媒體fans,形成facebook世代的罕見超穩結構,歲數偏大言語溫文,3月26日之後的留言,與曾俊華落敗感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相對相印。若是繼續經營,這二十幾萬於任何時空絕對不是少數的支持者,黏合曾俊華網上告別的一段講話,足可視為另一階段的前傳。這支團隊未來何去何從,恐怕不光是本地政團關切焦點,也是北京緊盯不放的對象。
這裏無意神化曾俊華,雌伏財爺角色九年未見彈起,總有其主觀與客觀原因。到如今一場特首選舉聲名鵲起,應該不是一貫無為的財政司長曾俊華創造了時勢,而是時勢創造2017的特首候選人曾俊華:香港社會此時此刻需要這樣的一帖心藥,他適逢其會於是就做了。3月26日選舉當不了特首,不等於這套治港理念失敗,觀乎林鄭月娥選後似乎也朝着這一方向走,一種政治理念受到歡迎,不是因為一個人,而是對準受眾所需,讓大家喘一口氣喝一杯茶,世事就是如此簡單。「民之所欲」,既無秘密亦不艱澀,倒像是到今天才明白。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