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年後會否淪為二流城市?(公共政策顧問 李兆富) - 李兆富

香港十年後會否淪為二流城市?
(公共政策顧問 李兆富) - 李兆富

回想十年前,香港剛從之前的經濟衰退復元;亞洲金融風暴以及後來的衰退,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來得更深遠。當大家沉醉在港股直通車的歌舞昇平,另一場金融風暴卻在太平洋的另一邊醞釀中。
2008美國金融海嘯,對香港的直接衝擊不算兇猛,由此而起的美元超寬鬆政策,令資金氾濫,才是一直扭曲香港經濟的元凶。由2010年起的樓市瘋潮,至今已歷時七年;泡沫越遲爆破,對香港的傷害也越大。請恕我大膽斷言,樓市泡沫將會是未來十年香港面對最大的挑戰。經濟周期調整的陣痛,還是其次,因為經濟因素轉變帶來的社會矛盾,影響力足以貫穿好幾十年。
資產市場的經濟周期,只是故事的一半。自九十年代之後,香港在各方面的優勢大不如前。五、六十年代,香港在百廢待興的戰後世界,由一個轉口港發展成輕工業重鎮。當其他地方也開始發展工業,香港就搖身一變成為服務型經濟,金融中心;適逢其時,正值大陸經濟開放改革,香港又成為中國企業的窗戶。如是者,香港行了近半世紀的大運。
老早就有人警告,總有一天香港不再有任何明顯的優勢。這一天仍然未到臨,可是,十年後,香港又會怎樣?有人說,香港要再工業化。也有人說,香港要發揮金融中心的優勢,把握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的機會。坦白說,再工業化的倡議者,或多或少受到戰後香港的集體回憶所影響。今天的香港是否有條件發展工業?就算是高科技高度自動化的生產作業,也不見得香港有明顯的優勢。香港有地理上的限制,發展工業是事倍功半。
至於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的所謂機會,一來存在極大的不可預見性,二來也意味香港作為中國大陸的世界窗口角色,終於結束,恐怕可以受惠其中的人只是少數,而且滴漏效應不會明顯。
那麼,香港還剩下甚麼?
在地球的另一邊,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技術已經進入成熟水平,十年內肯定會大規模地應用在各行各業。借用大文豪狄更斯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差的時代。」科技既是商機,也在取締大量中等技術的職位,不但影響香港,也在衝擊世界各地的已發展經濟。眼前的轉變,無論速度或幅度,在人類歷史上屬極為罕見;勉強可以對比的,就是十九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高𥧌期。

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戰爭

科技進步本來無分好壞,在全球化的今天,競爭也是全球的;理論上科技的經濟規模效益,可以無限擴大。換言之,這是場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戰爭,沒有把握地參與這場競賽,無異於倒錢落海。
雖然我對未來充滿悲觀主義,但生活總要繼續下去。要知道,存活是個人的事,出路也要靠每個人自己去找。香港政府沒有能力,更沒有義務,去告訴每個市民十年後他們可以做甚麼工作,怎樣賺錢。但是這個地方的政府,請不要為了既得利益者,而阻止改變市場的技術和營業模式。香港規管思維,仍然停留在戰後的廿世紀中,可是世界在不經不覺間已經在廿一世紀。十年後的世界,肯定令人耳目一新;但恐怕因經濟衝擊帶來的政治矛盾,加上官僚僵化以自保,會令香港漸漸落後於世界,最終在地圖上無聲無息地,淪為一個下一代世界公民不認識的一個二流城市。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