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導航內窺鏡檢查小腸省時減痛

磁力導航內窺鏡
檢查小腸省時減痛

【本報訊】中文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研發以磁力導航直徑只有10毫米的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該內窺鏡可配備納米機械人,於病人小腸內準確地用藥,及抽取活組織檢查。中大希望3年內可進行人類臨床實驗,減少病人接受傳統內窺鏡治療的痛楚及時間。
中大醫學院每年為約50至60名病人照小腸鏡,病人因小腸有腫瘤、瘜肉、患克隆氏症或小腸潰瘍等。本身是腸胃病專家的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有份參與研究,他表示,人的小腸長5米,柔軟多摺,傳統照小腸鏡有兩種方法,如口服膠囊內窺鏡只作影像診斷,不能抽取活組織化驗或釋放藥物止血,也不能控制移動方向。
另一種是氣球腸鏡,因只有約3米長及直徑粗約15毫米,病人需深度甚至全身麻醉,檢查期間需拉扯小腸,令病人感到痛楚,而且只能檢查小腸約80%範圍。

中大與蘇黎世大學研發

沈祖堯續指,中文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研究,利用納米技術診斷及治療腸胃疾病。新技術是以磁力導航直徑只有10毫米的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過程只需約30分鐘,較傳統氣球腸鏡檢查少一半時間。磁力導航能令內窺鏡準確地於整條小腸內走動,減少病人的痛楚。
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表示,以往部份病人無法透過傳統內窺鏡用藥治療,要開刀做手術,但新的內窺鏡可配備納米機械人,於小腸特定位置釋放藥物治療,病人可免卻開刀之苦。現時納米新技術只以動物模型作試驗,中大希望3年內將納米技術進行臨床試驗,為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病人作測試。
■記者陳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