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阿Sir一同走過的選戰路(前曾俊華競選辦成員 忻浚賢) - 忻浚賢

與阿Sir一同走過的選戰路
(前曾俊華競選辦成員 忻浚賢) - 忻浚賢

「我們要做,就要做得比別人有型。」我永遠不會忘記羅永聰在咖啡室的這句話。由1月19日「阿Sir」曾俊華正式宣佈參選,到眾籌推出一天已突破200萬大關,到電視辯論中的超水準表現,再到愛丁堡廣場向市民發表觸動人心的「巴士宣言」,每個行動、決定都在重新定義甚麼是「特首選舉」,甚麼是「香港選戰」。正如阿Sir所言,短短兩個月的選戰經驗,已經足夠我們咀嚼一生。
參與這場選戰最意想不到的,是引來很多舊日好友同窗非議:大家理智、情感之上可能難以接受,一個自稱非建制的人,竟然會為一位來自建制的候選人助選。撫心自問,至今我仍然相信要推動香港民主化,方法不可能只有一個,手段不可能單一,亦不可能玩單打獨鬥。
原則派與策略派,很多人選擇放大他們的分歧,但往往忽略他們的角色互補:沒有前者對反抗不公義的堅持、對現有制度進行嚴厲批判,民眾好可能會習慣生活於不公之中,而忘掉核心價值的珍貴;但同樣地,沒有後者因應時勢適時妥協,沒有後者在體制中寸土必爭,既得利益者就能夠壟斷體制恣意妄為。
選擇當原則派還是策略派,除了關乎個人政治信念外,很大程度亦取決於對政治時機的判斷。在曾辦之中,有很多被大眾標籤為淺黃、淺藍的人在默默耕耘。我們之所以加入曾辦幫阿Sir打選戰,是覺得行政長官選舉這兩個月,除了狠狠地批判現有制度、彰顯其不公義之外,還可以做得更多。我們清楚自己在這次選戰的角色,就是參與體制遊戲以推動社會改變。
我們始終認為,回歸二十年,香港人值得更多:we deserve a better election campaign, deserve a better Chief Executive, and deserve a better political institution. 我們深信要推動到以上三點,除了好好說服1,194名選委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回到民主的基本步──取信於民。

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有人說,曾辦精於社交媒體操作及公關伎倆,因而能夠瞞騙市民,令民望節節上升。但對我們來說,我們每一個點子、每一個行動,都希望在現時敵我分明、非黑即白的社會環境中,強調希望、團結、信任的重要及可貴。有人說,曾辦只懂打鍵盤網絡戰,「離地」萬丈;但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積極製造走入社區的機會,只希望令阿Sir的每一次探訪、每一次落區,都能夠好好接觸、聆聽及了解市民,用行動去證明我們對社會的關懷。
「我沒有想過會輸」,是阿Sir常常向大家派的定心丸。但我們早就知道,參與這個遊戲,失敗的機會一定比成功大很多。我們非常榮幸,這兩個月能夠為香港人努力奮戰,打了一場漂亮的逆境波;但遺憾地,即使我們順利闖過第一關,結果卻告訴我們,夢想依然遙遠。
對,我們失敗了,參與特首選舉以推動社會改變的夢醒了,但這一戰絕非全無意義。我們開闢這一哩路的時候,都曾經質疑自己,市民對我們的支持是否只是停留在臉書的「讚好」及「心心」。3月24日愛丁堡之夜,燈海處處令人動容。市民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兩個月心機沒有白費;市民亦告訴我們,他們在這個歷史時刻,選擇了希望、團結、信任,願意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與我們一同前行。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眼前是條未竟之路,而且荊棘滿途;但我們始終相信,香港人能夠克服種種難關,將希望、團結、信任重新帶回香港。
因為,我們相信香港人,我們相信香港。

忻浚賢
前曾俊華競選辦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