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以賺錢為最大目標,看似是永恆不變定律。在華爾街工作十多年的資深基金經理Andrew Kassoy,與兩名商人拍檔靜靜地起革命,發起鼓勵社企發展的「B-Corp」認證,吸引Patagonia、Ben & Jerry’s 等全球逾2,000間企業嚮應。Kassoy接受《蘋果》專訪指,年輕創業家正捲起新浪潮,「企業『賺盡』不再是潮流」。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Andrew Kassoy及兩名拍檔,2007年在賓夕凡尼亞州發起「B-Corp」認證,推廣社企概念並應用於商界層面。組織今年踏入10周年,由當初寂寂無名,至今嚮應企業已增加至逾2,000間,如跨國公司Patagonia、Ben&Jerry’s、kickstarter等,當中包括5間上市公司。
「全球已出現新趨勢,賺盡利潤不再是企業最大目標,很多年輕創業家認為,關注不同持份者的利益,更有利企業長遠發展」,Kassoy在紐約工作室「B-Lab」向記者表示,組織倡議的營商方式,關注環保、員工、顧客、社區等發展,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可申請白底黑字設計,以圓框框住英文字母「B」字的「B-Corp」認證。
改變商人思考方式,是Kassoy多年來最大挑戰,連美國上市公司法例中,亦標明「企業應以股東利益為依歸」。但Kassoy及其組織認為,生意賺蝕從來不在一線之差,「不要跟我說,企業對社會作出一點犧牲,財務表上立即錄得虧損」。幾經爭取下,包括特拉華州內等多個州份,3年前修法加入社企條款,費城及三藩市更對取得社企認證的公司提供稅務優惠。
Kassoy續指,2010年金融危機後,「B-Corp」5年內存活率,竟然比傳統公司高,「很大程度是因為它們與員工關係好,顧客忠誠度更高」。特朗普新政將放寬企業監管,商界大呼叫好,Kassoy未有感到悲觀,反而認為「我們的使命更重要。事實上,不少大型企業對『B-Corp』認證興趣愈來愈大,每星期最少接到一間公司查詢」。
現時,約六成「B-Corp」公司在北美註冊,其餘主要分佈於西歐、拉丁美州等。負責國際市場的Jennifer Warden指,台灣是亞太地區社企活動發展速度最快的市場,去年加入成為「B-Corp」合作國家,在商界推廣效果良好;組織去年亦首次接觸香港市場,目前與政府、商界保持溝通,冀把香港包裝成「B-Corp」認證國際推廣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