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花納稅人逾千億公帑的港珠澳大橋工程連接發生奪命工業意外,更屢涉工程失誤醜聞。其中大橋香港段接線的填海工程,2014年底兩段共長550米的海堤崩塌,出現5至10米移位,承建商要臨時額外填海補鑊。惟路政署一直隱瞞,直至上月被傳媒揭發才承認。
署方隱瞞人工島飄移
大橋其中一個重要工程是興建香港口岸人工島,惟人工島多次飄移。前年9月資深傳媒人Howard Winn踢爆人工島上不同部份移動最多7米;連接人工島和屯門的海底隧道接駁點也移動3.5米,疑為趕工,填海後過度施壓所致,令工程延期。路政署其後承認有22個用作填海用的鋼筒移位逾3米至6米以上,佔總數25%。
除工程失誤外,興建大橋也破壞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雖然政府把大嶼山東北的大小磨刀洲海域劃為海岸公園,禁止捕魚或進行水上活動等,船速也受限制,但工程的海豚監察數據顯示,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工程開展首年,大嶼山東北海域紀錄有70條海豚出沒,到了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只得1條。
此外,大橋香港段部份道路更採一國一制。運房局早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大橋內地與香港段接連的快速公路為時速100公里,為免車輛在交接點需高速切線,建議修例,在香港境內大橋接線段實施內地法規,即右上左落,並採內地交通標誌和道路標記。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