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講自我唔只睇女 細數有哲學味動漫作品

《攻殼機動隊》講自我唔只睇女 細數有哲學味動漫作品

近年動漫真人化多到濫,即將上畫的《攻殼機動隊》卻特別搶鏡,除了黑寡婦施嘉莉祖安遜做女主角夠搶眼之外,《攻殼》原作亦被認為是具有哲學意義的科幻經典作,傳聞《二十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都是受它影響。上映前先找來由哲學系學生組成的「好青年荼毒室」,為我們講解一下這部作品到底有多深,以及推介更多有深度動漫作品。

《攻殼》原作為1989年士郎正宗創作的漫畫,但真正令之成為經典的則是1995上映、大師押井守執導的動畫電影版。女主角草薙素子的身體除了大腦以外,全都改造成叫作義體的電子器械。這個設定不算突破,由其他人製作的話可能會變為動作警匪片,但Dickson卻認為電影中加入了很多意味深長的對話。「例如素子曾和拍檔巴特說,到底我是不是之前的我?當我換了義體之後,人格是不是電子裝置產生出來的虛擬人格?」

素子不停更換義體,甚至後來講到人格都是一堆訊息,可以下載及傳送,她最大的疑問是:我甚麼都換了,怎樣才可稱作同一個我?阿鹽認為對自我的探求貫穿了整套作品。「英文名《Ghost in the Shell》,其實是取自哲學用語『ghost in the machine』,一定是想講哲學的了,那甚麼是gho?雖然整個身體甚至人格都能電子化,但我們仍會覺得有一個人之為人的精神在,原作沒說清是甚麼,我覺得《攻殼》是在探討這個話題。」

用哲學術語說的話,素子面對的問題可說是「心靈上的物理還原主義」,我們的心靈或自我或者僅僅是神經脈衝或程式編碼等等的物理現象。讀理科的朋友或會覺得理所當然,但很多人卻會為此感到困惑,我們會希望ghost是更特殊的存在。《攻殼》還有很多刺激思考的科幻設定,其中一個角色人偶師原本只是電腦程式,但卻產生了人格,他渴求肉體成為真正的人;反而有手有腳的素子卻覺得自我很虛無,不停嘗試探問「我」是誰。到底心靈還是肉體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答案?

問了又問,虛之又虛,不過兩位卻指思考有時無需一個確切答案。「尾聲時素子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們要去哪裡?不再問『我是誰』而是問『我應該做甚麼』。好像否定了之前為甚麼要問這麼多,但其實不去問也是經過發問思考的結果,就如大家常說哲學沒用,其實這也是個要先作哲學思考才能得出的結論。除了《攻殼》,好青年還推介了《REAL》、《新世紀福音戰士》等其他動漫作品,詳情可見另一篇報導。


場地提供:
J Point Cafe (旺角煙廠街9號興發商業大廈404室)

記者:司徒港燊
攝影:鄧鴻欣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攻殼機動隊》電影會於3月30日上畫。

女主角由黑寡婦施嘉莉祖安遜擔任。

真人版電影主要改編自1995年由押井守執導的動畫版。

「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facebook專頁由中大哲學系學生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