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的人工島及接線填海工程,早前爆出海堤移位及飄移問題。其中機場島填海工程因海堤崩塌,承建商中國建築額外興建面積9.8公頃臨時填海地,以便施工鞏固海堤,惟臨時填海位置離岸達100米,被質疑違反環評要求。路政署強調,承建商已採取補救措施,強調填海範圍合乎刊憲圖則及環評。
料港珠澳橋年內通車
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工程,需於機場島東岸填海,前年兩段共550米長的海堤崩塌,有5至10米移位,承建商事後臨時興建填石平台填海地。立法會議員昨到有關工地視察,路政署港珠澳大橋香港工程管理處處長李偉彬指,臨時填石平台位置最遠離岸90至100米,但未超出刊憲圖則範圍,總填海面積符合最多臨時填海10公頃要求。他指,工程以總承包合約形式批出,承建商已作出補救,費用亦由承建商負責。
人工島飄移問題暫時轉趨穩定,昨視察的新民黨田北辰指,質疑工程前期勘探不足,未能及早發現海床有較硬石層,致施工困難。他指政府雖已聘請海外專家,研究解決人工島飄移的方案,但政府仍未選定方案,現時距離預定完工日期只餘數月,對大橋能否如期落成有保留。
人工島上的口岸設施則仍在趕工,島上最大建築物、樓面面積達9萬多平方米的旅檢大樓,由45件預製件組成的巨型天幕,尚餘12件未裝上。規劃作車輛通關廣場及公共交通交匯處等設施的位置,尚未成形。至於香港接線高架橋的兩層高立體交匯處,尚餘16件預製件未安裝。路政署指,大橋工程進度理想,今年內可具備通車條件目標不變,但實際通車日期,則要待三地政府商討。環境保護署回應稱,沒有證據顯示事件違反環境許可證要求或其他環保法例的情況。
■記者鄭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