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心水食桌】
壽司飯上鋪滿多到快要瀉下來的海膽、三文魚子的海鮮丼,在很多香港人眼中覺得很吸引,可是,日本人眼中這些丼全部吃不得。居港的日本記者及博客甲斐美也子,和在香港推廣日本各縣食材的木邨千鶴告訴我們,好的海鮮丼講求質量不求份量,要吃地道又美味的海鮮丼,還是跟日本人食最穩陣。
當甲斐美也子每次看見一味大堆頭,放很多海膽,很多三文魚子,但對味道完全不講究的丼的宣傳單張,便覺得很頭痛,「有些人直接把刺身放在飯面就說是海鮮丼,我覺得這樣做是不夠的,只能說是海鮮和飯。」她說一碗好的海鮮丼,所有食材的味道要很融洽,有整體性。在香港,最滿足到她要求的,只有來港39年的日本料理師大倉正孝的餐廳「銀座大倉」。
餐廳佈置簡潔,木桌木椅配象牙色的牆身,像走進日本的家庭小店。大倉曾在麗晶酒店的銀座餐廳工作24年,鄭裕彤、何鴻燊、何添和潘迪生等富豪都是他的熟客。他的海鮮丼與眾不同,四方形的漆盒上只看到金黃色的雞蛋絲、紅白雙間的熟蝦、三文魚子、蟹子和幾片青瓜,刺身卻不見蹤影,「這是我的風格,在外面食唔到。」他的海鮮丼是參考關西錦系的丼,再糅合東京口味而成,用七款時令海鮮,包括海鰻、白身魚、赤身、吞拿魚腩、魷魚和其他配料,叠成七層,可惜這個海鮮丼的知音人不多,「因為客人較喜愛食刺身或壽司。」因他喜歡食,所以料理絕不馬虎,他選用北海道的七星米,口感煙韌不黏口,配刺身最好,而為壽司飯味道層次更豐富,特別把干瓢、椎茸、酸薑切碎和白芝麻一起拌飯,又怕客人邊吃丼內的刺身,要逐片逐片沾醬油太麻煩,他把刺身切細後塗抹特製醬油,由於味道已經調校好,他建議吃時可按喜好加芥辣就好。
銀座大倉
尖沙嘴漆咸道南107號中晶金融中心1樓
記者:吳宛蔚
攝影:劉永發、周芝瑩、潘志恆
編輯:蕭家慧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