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乾屍出土「包青天」個孫無考古價值?

500年前乾屍出土
「包青天」個孫無考古價值?

河南太康縣一處地盤,早前挖掘出一座明代古墓,裏面的乾屍保存完好。根據墓誌銘等判定,該墓主名叫顧樸,官至右都御史,是明朝「包青天」顧佐後人。有網民爆料指,同時出土的寶劍及扇子等文物己被人盜去,但當地政府卻指,墓中文物並無價值。

多名網友發帖稱,本月20日前後,在河南省太康縣萬城商貿集聚港東南方一個下水道地盤,進行機器作業時挖出一座古墓。墓誌銘記載墓主是明朝的右都御史,此墓主顧姓,明朝官員,為明朝御史顧佐之孫。

顧佐(1376-1446年)為官剛正,被人比作北宋的包拯。相傳顧佐入內廷辦公,獨處一間小夾室,不是議政不與官員們群坐。人們稱他為「顧獨坐」。此次出土的墓葬,為顧佐之孫顧樸。有網友稱,地盤上出土了寶劍、扇子等文物,被人拿走不見蹤影。

太康縣縣委宣傳部葛姓副部長表示,在太康縣的毛莊附近,確實發現一座古墓,系明代顧姓官員之墓,現場發現乾屍等。顧姓人在明代有多人為官,生活在太康的後人也很多。經當地文物部門考察,認定並無太多文物價值。對於網傳的文物被人哄搶一說,並不屬實。他說:「明代嚴懲貪腐,官員多是薄葬,所以墓內並無值錢器物。」

文物專家、中科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德恆則認為,現場出土了官服、乾屍等,肯定有考古價值,「五六百年的屍體,比較完整,官服幾乎沒有破損的地方,怎麼能說沒有文物價值呢?」

《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