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妻促加強支援認知障礙患者

高錕妻促加強支援認知障礙患者

【本報訊】早前一名丈夫疑因獨力照顧患認知障礙症的妻子,致心力交瘁,先殺妻再自殺,釀成倫常慘劇,照顧者支援不足再受關注。為了患腦退化母親,有女兒要辭工「全天候」照料;有患病丈夫更被誤當「儍人」,妻子飽受委屈。認知障礙症患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的妻子黃美芸,首次出席今日立法會公聽會,促政府加強援助,免悲劇再生。
衞生署和中文大學早年推算本港前年約有12萬名認知障礙患者,惟2014年在醫管局接受跟進的患者不足1.2萬人。鄭小姐母親早年確診患病,「試過唔記得熄爐,煲燶3個煲」。母親智力和記憶力不斷衰退,她惟有辭工全職照料,母親每月醫療費約4,000元由胞兄援助。
鄭小姐說,政府門診只為母親提供藥物治療,沒有任何訓練去減慢腦退化;醫務社工也沒知會可申領關愛基金護老者生活津貼,結果錯過了申請期。她坦言照顧母親也令她精神緊繃,「我可以用兩敗俱傷嚟形容」。

有病人遭中心職員責罵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轄下的智活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現約有40名認知障礙患者接受服務,每年查詢個案有10至20%增長。服務總監唐彩瑩說,政府沒有常規資助專門提供認知障礙症服務的單位,只透過長者地區中心推行社區支援先導計劃,無法實踐「持續照顧」的原則。
73歲標叔因腦退化,說話和行動遲緩。妻子標嬸說,丈夫在地區中心曾被其他長者排擠,甚至遭職員責罵,「你係咪儍㗎,行得咁慢」;丈夫也曾走失,幸最後尋回。她希望政府能提供專為認知障礙患者而設的日間護理中心。
立法會長期護理政策聯合小組委員會今日召開公聽會,高錕妻子黃美芸已報名出席。主席張超雄認為,長者和殘疾服務需合併處理,長期護理政策也不應再以年齡劃分,應按實際需要,尤其認知障礙患者有年輕化迹象,需要專門的日間護理中心提供訓練治療,及早識別社區潛藏個案,減輕家屬壓力。
■記者王家文

標嬸說丈夫患病後行動遲緩,被其他長者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