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不義加快回歸意念崩潰(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新制度不義加快回歸意念崩潰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九七回歸意念很簡單:香港是大中華的一部份,1842年之後加諸香港的殖民地地位,是一個不正常的歷史處境。而且,二戰後殖民地政治被公認為不義的政治安排。單是「制度不義」這個理由,便足以令九七回歸成為重拾制度公義的政治想像。
回歸20年了,這個良好的政治想像逐漸崩潰。剛過去的新一屆特首選舉,充份反映了由殖民至特區20年下來,制度的不義沒有被推翻,只是由某一種形式改變為另一種形式而已。
林鄭月娥在制度安排所構成的優勢下當選下一任特首。上周已經指出,她取得700多票甚至接近800票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不是有甚麼內幕消息,而是整個制度清楚表明所謂特首選舉只是虛假的民主遊戲。
根據回歸過渡期的承諾及《基本法》規定,香港人可以透過公平的選舉選出代表香港人治理香港這個社會的特首。這是打破殖民地制度不義的關鍵安排。沒有人否定需要循序漸進,但這一次特首選舉反映這裏的制度沒有從殖民地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反而正在不斷倒退。
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式已經十分不公平,排除了絕大部份選民,席位分佈也十分不合理。在一層又一層的制度不公平安排之外,今年的選舉甚至連大部份選委可以提名甚麼人、投票予甚麼人,都受到中央駐港部門的嚴重干預。
林鄭月娥挾中央的祝福與部份建制派的支持,佔盡優勢,但其民望隨着投票的臨近仍不斷下跌。部份原因是她個人的表現及過去幾年的政績造成,也不能否認,中央機構的過度干預令公眾對制度的不滿投射在她身上。兩者加起來,足以令林鄭月娥難以有效執行特首的職務。過去兩年多她作為政務司司長表現出來的專橫與獨斷,也表明她絕對不是在當今社會嚴重撕裂下,有能力重拾社會信任的合適人選。民意支持度固然有情緒性的一面,同時也是分佈於整個社會萬千選民意向的匯聚。如果最後的投票結果與民意差距這麼遠,選舉制度的偏差不是明顯不過嗎?而且,兩位主要參選人的民望差距不止是幾個百分點。

曾俊華被加諸莫須有罪名

過去幾年,香港的分裂及施政困難有目共睹。對當權者來說,最容易用的藉口是歸咎於泛民主派的不合作及個別組織的鼓吹。為了達到打擊反對派之目的,有時甚至會毫無根據地扣上勾結外國勢力的政治帽子,或指斥為「別有用心、反中亂港」這一類誅心之論。今屆的特首選舉,竟然連來自建制派內部、本身在特區政府擔當了三巨頭職位這麼長時間的曾俊華也被加諸這一類莫須有的罪名。只是因為他得不到中央祝福而決定出來參選,打出了團結口號,甚至凝聚了民氣支持,蓋過那一位被祝福的、唯一被支持的參選人。而一眾建制派選委,也不得不因應中央強勢壓下的要求,漠視市民對參選人的觀感,也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原本的精神置之不顧。
這一種制度的不義,與殖民地制度的不義無分上下。分別只是殖民地制度的不義是由外力加諸身上,而今天香港制度的不義是我們自己國家造成的。可能需要反省一下,是誰令「重拾制度公義」這一種美好的政治想像趨向破產?香港社會今天的分裂及對立,又是孰令致之?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