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為市建局納米樓負責

須為市建局納米樓負責

【本報訊】市建局一直被指將重建項目包裝成豪宅賺錢,住宅單位更越起越細。過去幾年市建局與私人發展商合作的重建項目,如灣仔利東街囍匯、觀塘觀月.樺𥧌等,均出現不足20平方呎的懸棺式工作平台,前者有單位未計算露台及工作平台,實用面積僅270平方呎。關注團體批評,近年相繼出現「納米樓」,「市建局某程度上將奇則、納米樓帶嚟香港」,林鄭月娥當年作為發展局長責無旁貸。

將市建局工作當政績

市建局近年與私人合作的重建項目奇則百出,如2007年3月啟動法定規劃程序的觀塘重建項目,屬首個落成的住宅觀月.樺𥧌,低層單位竟「一劏十一」,而每個單位的工作平台僅16平方呎。以當時實用面積平均呎價約1.5萬元計算,工作平台已值24萬元。灣仔利東街重建項目囍匯,樓盤一層住宅可劏成15個單位,部份單位未計露台及工作平台僅270平方呎,猶如豪宅劏房。
民間團體「活在觀塘」發起人袁智仁稱,市建局的重建項目需由發展局長授權,直言林鄭任局長期間,將市建局工作當作自己的政績,「好似當年保育永利街,好明顯係局長意志,之後又走出嚟邀功」。他稱本港近年住宅單位面積越起越細,「由市建局開始起偏細單位,某程度上將奇則、納米樓帶嚟香港,市建局帶起呢個風氣,林鄭一定要負上責任」。
■記者譚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