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作品佔一成國際雲圖600張 雲癡8相入圍

港作品佔一成
國際雲圖600張 雲癡8相入圍

【本報訊】58歲的文錦豪是「雲癡」,為拍攝天上雲彩,曾一星期5天在凌晨爬上山迎雲接霧,日出便下山回車房做噴漆工人。他自言為雲癡狂,「雲為我癡,雲為我舞,我為咗雲可以廢寢忘餐」。今年世界氣象組織重訂《國際雲圖》,徵集全球各地雲圖,港人作品佔56張,其中文錦豪有8張相入圍,協助全球觀測人員和公眾認識不同的雲種。
記者:潘柏林

剛退休的文錦豪在家中排行第六,朋友稱為「六郎」,任車房噴漆工人逾30年。他公餘愛拍攝生態,近兩年沉迷拍攝雲霧,日日「擔天望地」,密切注意天文台預報,有適合天氣便駕電單車上山,亦無懼半夜摸黑上山,「有時行錯路、認錯路,行番轉頭嘥咗成個鐘,不過咁辛苦影到張靚相係值得嘅。」
有次六郎去日本探望孫女,卻遇上罕見光學現象「環天頂弧」,忘情狂奔20分鐘,只求開揚地方拍攝。他指雲霧變化多、無法預測,一切都要隨緣。他投稿20多張作品,有8張入圍,其中《上坡霧》攝於大刀屻,當時半夜4時上山,日出時雲霧升起如爬過山坡。他昨日出席天文台頒獎禮,記者請他介紹其他入圍作品,他笑言:「暈暈哋,我都唔記得咗。」

文錦豪

天文台:非靠靚 須備氣象資料

57歲設計師田進福同樣是雲迷,他家住屯門良景邨,常跑到後山拍攝。他指雲的形態次次不同,隨光線、地景而變化,即使冒寒上山亦在所不惜。但空氣污染嚴重卻是攝影師死敵,「香港污染程度幾犀利,最靚當然吹南風,或者吹強烈季候風,好容易影到特別嘅雲,同埋會比較清,因為吹散懸浮粒子。」他有3張作品入選《國際雲圖》,其中一張在大帽山拍攝俗稱「佛光」的彩光環。
今次有600張作品入圍《國際雲圖》,當中港人作品佔56張。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譚廣雄指,並非「靠靚」便可入圍,申請者需提交拍攝時的氣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