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管理學家Laurence Peter出版新書,The Peter Principle,迅速成為美國非小說類暢銷書,佔據暢銷書榜第一名位置達20星期之久,之後該書被繙譯成幾十種語言,中文叫做「彼得原理」。左丁山離開學校後,1975年初進入銀行界,很快便學習到這個管理學流行理論,同年的見習生說:「我們不斷晉升,直至到達我們不能勝任的職位。恐怕也要接近退休年齡了!」一位較年長的師兄瞪了我們一眼,說我們不知天高地厚。
Rise to the level of incompetence就是「彼得原理」,面世數十年後,這個觀察未必全對,但有時準確得神奇,在政府機關尤其應驗。商界大公司提升職員不用論資排輩,一些商界神童三十多歲也可升至CEO職位,升級準則不必拘泥於一格,彼得原理未必適用。但公務員必須遵守典章制度,逐級爬升,很難越軌。公務員的升職是按在職的工作表現而定,香港首長級官員自政務主任升上D8,皆是如此,過往彭定康說過香港的公務員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一羣,可能是實情──勤力、有效率、完整執行命令、守規矩……是香港公務員的優點。但回歸之後,特別是2002年實行問責制之後,局長及司長多來自原來的公務員架構,香港的管治水平便開始螺旋式下滑,不少職位早已出現了「彼得原理」的現象。本來做得很不錯的D8,一旦變成局長,負上政治責任,便得制定影響社會的長遠政策,還要應付傳媒,議會的問責,便難以應付,心勞日絀。今屆政府最明顯的例子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他在銀行界/基金界是一位很不錯的HR(人力資源)專才,但訓練和管理金融人員大大有別於管治全港的中小學教育,正如一位很好的營銷人員未必可以成為整家公司的營業總監。
今天3月26日,比吳克儉教育局長更大更壞的彼得原理將會出現,就是一位極卓越行政官,優秀政務官,及格局長級,平庸司長級的林鄭月娥女士會紅袍加身(不是黃袍,佔中之後,中央忌黃),「因主之名」成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在競選活動的言行暴露了她的缺點,視野狹窄,政治學養不足,親和力有限,是一隻workhorse而不是帶領香港應對世界級難題的領袖。中央看上她,恐怕還是她聽話聽教容易控制,以後五年,要是董梁還在垂簾聽政,不是奇事,無真正特首普選的香港,繼續吵個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