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年輕人的希望在哪裏? - 李怡

世道人生:年輕人的希望在哪裏? - 李怡

昨天法庭判前年在立法會示威區垃圾桶縱火的兩青年罪成,一判入獄兩年,另一判入勞教中心。法官判刑時指,無論被告的政治理念有多崇高,對某項施政或議題有任何意見,都不能用違法手段去表達不滿,否則只有一個後果,就是受到法律制裁。
上周3名被控參與去年初旺角騷亂的年輕人,被法庭判暴動罪成,三人均判刑三年。法官指,儘管辯方多次強調,本案被告非為個人利益犯案,但「暴力就是暴力,不會因施暴者有着不同目的而有所改變」。
法官既指出「被告政治理念有多崇高」、「被告非為個人利益犯案」,已顯示犯案者非為一己之私,而是為他們自認為的社會公義、公眾利益而抗爭。本身也捲入旺角騷動官司、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黃台仰,在聽審後表示:年輕人因熱愛香港走上街頭,最終付出如斯代價,為此感心痛。香港為何有年輕人願意在當今世道付出如此大的代價,以激進方式走上街頭?其背後原因才是香港社會、政府以至每一個香港人都要反思的問題。
我不會質疑香港法庭的裁決,但這些青年罪犯不是為個人利益而犯案,則是法庭都同意的事實。他們可以說是香港第一批政治犯。如果他們是我的孩子,我會既感驕傲也感沉重。
自梁振英主政以來,執行撕裂社會、激化矛盾的階級鬥爭路線,在港中矛盾中不是遵從《基本法》所定的分際,而是一面倒「顧全大陸」,因而激發起香港人自主、自決以至年輕人的獨立傾向,而梁振英更乘機挑動港獨思潮,刺激中共敏感神經,結果是中共對香港越來越加強干預,年輕人的分離意識和不顧後果的抗爭也越趨激烈。另一方面,香港建制內的保守勢力,就同年輕人的觀念走得越來越遠。或者說,許多接近建制的中老年人,感到越來越不明白年輕人了。
今年的文憑試中文科口試有以下題目:
「以下哪一個詞語最適合形容青少年時期?
迷惘 反叛 寂寞」
儘管這三個詞不能夠說是負面形容詞,而且也反映了年輕人的部份特質,但為甚麼沒有正面的形容詞,比如:熱情、大膽、進取、敢冒險嘗試、沒有包袱等等呢?是否擬題、審題的考評局高層,所看到的青少年,都沒有這些正面特質?
青年人的反叛意識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面對香港日漸沉淪的境況,我們寧可看到年輕人反叛而不想看到年輕人保守。十九世紀美國著名演說家Henry W.Beecher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一個國家的年輕人保守,這個國家就敲起了喪鐘。」
香港法庭的判決,對年輕人的反叛會起到阻嚇作用。可見將來,年輕人會趨向審慎保守。任何社會,未來都屬於年輕人的,社會的希望一定在他們身上。而如果年輕人趨保守就使社會敲起喪鐘的話,那麼我們社會的希望在哪裏?
老成謀國也謀自身利益者,選特首強調要中央信任;年輕而無票選特首者,期望會有一個相信年輕人而不是漠視、打壓和扭曲他們的特首。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