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平選舉才有善治(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有公平選舉才有善治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香港未來五年的特首誰屬,還有不足一個星期便會明確。但就算還未投票,特首一職誰屬呼之欲出。有人仍期望中央有另一個板塊出手改變選舉結果;也有人把希望寄託於部份建制派選委憑良心投票,但這些極有可能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國內不同的政治板塊都希望在香港事務上有更大發言權,卻沒迹象說北京最高層沒有能力在幕後擺平不同的利益,要讓香港特首選舉變相成為中共內部權鬥的展視平台。所以當傳出林鄭月娥是中央唯一支持的參選人,甚至連「政治局」都抬出來之後,北京屬意的人選在選舉前就已有決定。
把期望寄託於建制派選委更如緣木求魚。基層建制、土共組織,幾十年來緊跟中央已成為他們政治性格。新興的建制政團,如果沒有中聯辦港澳辦政治靠山,根本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商會及富商也一貫「富不與官爭」、「悶聲發大財」,繼續配合中央,香港市民怎樣想從來都不是他們的考慮。
因此,被欽點的林鄭月娥在最後投票中,以700多票甚至接近800票當選,也不算是很大的意外。這是香港政治制度的現實,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走樣變形的最佳說明。這也可以說是香港各種問題的其中一個主要根源。
北京擁有特首的最終任命權,這一點確實是《基本法》的規定,但香港人透過公平選舉選出特首,也是《基本法》的規定。過去幾屆特首選舉,北京及駐港機構在背後操作,人盡皆知。但在最新一輪政改方案拉倒,引致雨傘運動及加劇中港矛盾後,整個社會越來越多人對過去的政制發展停滯不前及港人治港承諾沒有落實失去了耐性。對特首選舉這個小圈子遊戲,香港市民沒有多大期望。
制度不改,香港始終難以得到善治。如果能讓特首選舉在較公平氣氛下進行,讓較得到市民支持的人任特首,對緩和香港的政治對立氣氛、降低本土意識及港獨訴求,仍可能有一點點幫助。在這個基礎上,香港面對其他政策及社會問題也得到較廣闊的解決空間。

有人為低民望轉變調子

問題是習慣了事事以我為主的權力機構,從來不懂得自我制約。當梁振英難以繼續有效管治香港,中央處理香港事務的機構仍千方百計以其意志來決定下任特首誰屬,對特首選舉的幕後操作比過往更明目張膽、更赤裸裸。其屬意的人選得到建制派一力支持,可以不理政綱、不出席論壇、不提問。大部份選委的唯一任務,只是投下他們那一張被操控了的選票。
這十分反智的所謂代表港人選出治港特首人選的過程,香港人對結果豈會尊重?更有甚者,是會把對制度的不滿及敵意,進一步投射於被欽點的特首身上。
選舉前一個星期發表的民意調查結果,說明林鄭月娥意圖在入閘後拉近與曾俊華民意支持差距的目標已失敗。因此,有人開始轉變調子,為低民望、 低民意支持,而最終會勝選的特首作言論上的準備:「民望不等同威望」、「選特首不一定要選一個民意最支持的」。這些埋首沙堆、拒絕正視制度缺陷的態度,對政府改善施政、提升威望、對新特首的工作開展,根本不會有任何正面作用。
曾俊華在最後一輪特首選舉論壇說,林鄭月娥就算勝選也只會是「低民望、低能量、低認受的特首」,其帶領的也只會是「三低政府」。看來,香港人未來五年仍然無法擺脫這令人失望的政治現實。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