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踏入春天潮濕多雨季節,天氣常令人感覺困倦,返工無精神。中醫師指不少人在春天易受外濕及內濕困擾,引致春睏,即經常感到乏力及昏昏欲睡等,推介5款提神食材花旗參、薄荷、佛手柑、金針菜及菠菜,有助改善春睏及減輕疲倦,亦可飲祛濕湯水,幫助健脾化濕。
記者:梁麗兒
註冊中醫師彭明慧指,港人生活壓力大,加上日常嗜凍飲及生冷食物,踏入潮濕春天,更易受外濕、內濕困擾,即濕邪所困,帶來春睏。壓力大的人在潮濕及大霧天氣下尤其多鬱結,當肝氣不能疏解、睡眠質素差,更會加劇春睏症狀。在中醫角度,濕往下走,當受濕邪所困,就會覺得身體包括關節沉重,容易感到疲倦及想睡覺。濕同時損害脾胃,影響運化功能,引致胸悶、腹瀉及溏便症狀,以上均屬春睏常見不適症狀。
原來濕重「有樣睇」,彭指肥胖人士較多痰濕,濕重的人亦因身體未能排走濕,所以舌頭會比較肥胖,並有厚、白舌苔。若舌頭又厚又黃,反映有濕之餘更有熱,即濕熱困擾。
要預防濕重,飲食上要減少吃油膩、辛辣食物。中醫認為酸味入肝,由於春天肝氣旺盛,所以要少吃酸味食物,避免助長肝氣。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提神食物可踢走春睏,如花旗參,味甘、微苦、性涼,可入心、肺、腎三經,有滋陰補氣、寧神益智、清熱生津功效,適合春睏人士食用,建議可焗花旗參飲用,放杯內焗10分鐘即可,但要避免晚上飲用以免影響睡眠。
彭又推介薄荷,屬味辛、性涼,入肺及肝經,可疏肝解鬱、提神利咽,適合春天肝氣鬱結,即經常感到胸口翳悶、容易煩躁的人食用,可焗茶飲用,若體質偏涼,建議加入玫瑰花一起焗。另外,佛手柑味辛甘、性溫,入肝、脾及胃三經,有助舒肝理氣、和胃利濕,新鮮的佛手柑可連同淮山、茯苓、陳皮及瘦肉煲湯,或切絲連同1公升水煲20至30分鐘,代茶飲用。
夜卧早起提升陽氣
金針菜味甘,性涼及入肝經,可滋陰補神、消腫利水、解治鬱結脅、胸悶,彭指常見用金針菜入饌,如金針菜蒸雞或蒸排骨,但要留意生品有毒,故須熟食,1人份量每天不多於5錢。菠菜味甘、性涼,可滋陰養血、紓解肝氣,減少鬱悶及令人精神,菠菜煲湯或煮餸均可,如麻醬伴菠菜。
彭推介可煲參薏健脾祛濕湯飲用,有化濕利水、健脾養胃功效,尤其適合食慾不振的春睏人士;防己黃芪淮山湯則有助益氣健脾、利水消腫,特別適合經常感到疲倦、四肢乏力人士。
要告別春睏,多做運動及充足睡眠亦很重要。彭指日常保持運動習慣,可幫助排走身體濕氣,但不建議進行太劇烈的運動。《黃帝內經》曾提及春天作息須夜卧早起,意思是要適當地減少睡眠時間,以促進陽氣運作,配合日長夜短的規律調整。但現代人大多缺乏睡眠,所以首要關鍵為擁有充足睡眠,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以免影響肝經及膽經運作。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