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香港戲院生意難做,過去20年執完一間又一間。但有營運商坦言形勢已變,超級英雄等大片成功「call返」觀眾入場,深信只要有好戲,大家「一齊笑、一齊喊」的共鳴仍無法取代,加上地區戲院需求熱切,故決定加快擴張,攻入偏遠地區開戲院。
記者:方楚茵 卓茗
在1993年全盛時期,香港共有119間戲院,堪稱每區「都有幾間喺左近」,但過去廿年行業萎縮,如今僅縮剩49間,座位數目亦由高峯時12萬個,大減七成至3.7萬個。不過,如睇票房收入,近年卻有回升之勢,2011年香港總票房約13.92億元,至2015年累升近四成至19.54億元。近日政府亦計劃在沙田及啟德兩幅商業地地契中,加入須建戲院的條款。
觀眾不願跨區睇戲
洲立影藝(MCL)總經理黃寶珠坦言,不是期望行業要回復至93年時高峯,但深信只要有好戲上、電影業肯向前行,市場就有需求,因大家「一齊笑、一齊感動,明明我唔識你,我暗地裏攞廁紙,點知隔籬位又攞」,這份隨劇情同笑同哭的共鳴感動,是睇碟、BT或別的娛樂無法取代。
黃寶珠近期少入戲院,惟並非「冇戲想睇」,而是與許多香港人一樣,生活太忙碌,居住地區又無戲院,要「山長水遠」跨區睇戲,才令她卻步。就算錯過好戲上畫、之後再買碟,「但我睇到瞓咗,唔關套戲事,係個(屋企)環境令我無興趣再睇。」這令黃寶珠更深信「區區有戲院」有得搞:「唔使再怕狀態不佳,輕鬆換件衫即落樓睇戲,相信會令觀眾入場的意欲大增。」
嘉禾力拓周邊商品
MCL最近攻入粉嶺,吸引不少北區家庭客、學生哥光顧。黃寶珠稱,若空間無法滿足,細院亦是可行的發展方向,由於技術突破,去年引入「無機房」設計,慳了半層放投映設備的空間,改在半空建迷你機房,令戲院對樓底要求由以往8至10米,降至現時5、6米,選址上有更多選擇。
同樣進攻北區的橙天嘉禾(1132)副首席營運官鄧小慧亦相信,只要有好戲就有觀眾入場,尤其近年超級英雄系列大熱,每年均吸引大批觀眾:「好似今年有《蜘蛛俠:歸來》、《神奇女俠》、《變形金剛》……」而超級英雄及迪士尼熱潮,更為戲院打開新財路:賣周邊商品。「好似限量兩、三千套,印了電影主題的爆谷桶,轉播Live Concert同時賣埋紀念品,有人通宵排隊買,周邊商品收入可佔整體票房12至15%。」
鄧小慧指,六、七年前電影轉數碼化後,更出現「細片潮」,原本無力負擔昂貴電影底片費、宣傳費等的小本製作,現在不用再「出一套蝕一套」,網上宣傳豐儉由人,助電影業百花齊放。
【北區居民意見】
居於上水的劉太:「粉嶺有戲院,勝過往日要出旺角、九龍塘睇戲,位置方便,加上票價較抵。只要有好戲上,都會密啲入場睇戲。」
居於上水的余太:「未試過在北區戲院睇,但因為近都會試下,會睇密啲。喺屋企睇係唔同嘅,喺戲院氣氛會好啲,又可以順便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