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空氣污染日益嚴重,兼有北方霧霾吹襲,對健康有不容忽視的威脅。本港主要污染物如懸浮粒子、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及臭氧,植物其實能透過葉上的氣孔吸收。中大學者參考多份文獻發現,松樹、柏樹、楊樹及銀杏等,吸收污染物能力較強,但部份植物卻會釋放有機化合物,與汽車排放的一氧化氮結合便會產生臭氧,要淨化空氣需選擇栽種合適的植物。家居窗台栽種松樹、柏樹、楊樹及銀杏等,亦有助對抗街外污染物入侵。
記者:伍雅謙
中大理學院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戴沛權表示,植物有天然淨化空氣能力,透過葉面的氣孔,能吸收空氣中的污染物,無論是懸浮粒子、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或臭氧,進入樹葉氣孔後便無法再出來,部份植物的樹葉更能吸收PM2.5的懸浮粒子。污染物也會沉降在葉面上,平日看到樹葉上的灰塵便是懸浮粒子沉降,樹葉表面的面積越大,越能有效淨化空氣。
不少有關城市規劃及綠化的研究,已指出植物對淨化空氣具一定效果,主要取決於樹木品種。戴指,松柏類植物如松樹及柏樹,吸收污染物的能力較佳,雖然多為針葉樹,看似葉子表面的面積不大,但因為樹葉生長茂密及數量極多,提供不少面積供污染物沉降。
須定期抹走葉面灰塵
文獻顯示楊樹及銀杏吸收污染物能力亦佳,但楊樹較為特別,一方面能吸收不少空氣中的污染物,另一方面在夏天又會釋放有機化合物。戴指,部份植物在氣溫和暖時,會釋放有機化合物如異戊二烯(Isoprene),若與汽車釋放的一氧化氮結合及陽光照射,便會產生臭氧,不但抵銷植物吸收臭氧的功能,反而會導致臭氧增加,增加了空氣中的污染物。
戴稱,熱帶或亞熱帶的闊葉植物一般會釋放較多有機化合物,如洋紫荊及羊蹄甲等蘇木類樹木,但強調本港有機化合物來源主要來自汽車及有機溶劑等人為因素,植物一向會釋放有機化合物,本來對人體無害,只因有汽車排放出一氧化氮才會導致臭氧產生。植物釋放有機化合物通常在夏天,本港夏天或冬天中午時分便有不少,故臭氧污染以春夏季最為嚴重,冬天則受到吹北風或西北風影響,以懸浮粒子的污染較為嚴重。
一般室內環境較少有一氧化氮,陽光亦有限,植物在室內釋放有機化合物未必便會產生臭氧,所以在室內栽種植物一定利多於弊。
上述研究均針對路面及室外情況,主要是在路邊種植排樹對空氣影響,至於在室內栽種植物能否淨化空氣,戴指,「理論上係幫到啲手」,因植物確能吸收污染物,只暫未有實驗證明能明顯改善。
戴稱,不少人家居窗戶對正馬路或行車天橋,空氣中的污染物透過窗戶直入屋內,若在露台或窗台栽種植物應有一定的淨化空氣幫助,但要留意因污染物需經過樹葉才做到過濾作用,故要有流動空氣令污染物有機會接觸到植物表面,未能接觸到植物的污染物便無法淨化。若發現植物葉面有灰塵沉降可抹走,以增加植物吸收污染物的能力。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