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識飲惜食】
塔門,由西貢黃石碼頭出發,若坐大船需時約半小時;由馬料水出發,則約個多小時船程,路程遙遠。本是人迹罕至的島嶼,以牛漫步草原的風景而聞名,近年成為露營勝地。昔日塔門有三寶,鮑魚、海膽及海參。塔門鮑魚雖已見少賣少,拌糖水煮仍是當地居民的獨門美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鮑魚是塔門主要的經濟來源,塔門海中的大石層多且深,適合鮑魚生長。塔門居民多從事掏鮑魚行業,由於鮑魚產量太多,便將賣剩的鮑魚用來煲糖水。鮑魚綠豆沙,可能一聽,你會不禁「哇」一聲,覺得好奇怪。「係唔夾㗎啦!但我哋都夾咗幾十年,以前我哋細個就吃得多,以前塔門鮑魚好架勢,但𠵱家都無咁多囉!」塔門水上人杜十二說。他是塔門水上人,家中排行十二,所以塔門街坊稱他為十二少。「鮑魚同糖水,好多人話點樣夾到,咁多剩唔想浪費,咪用來煮糖水囉,邊個發明都唔知啦!鮑魚糖水有三種煲法,一係綠豆沙、 一係紅豆沙、 一係清補涼,鮑魚本身無味,都係增加口感,我哋覺得好平常啊!」他八歲便上岸離開塔門生活,正職是做保安,逢假日便回塔門度假。他家族在漁民新邨有個兩層的矮房子,六年前兼做私房菜,廚房設在開揚位置,部份菜式仍用柴火煮。「始終喺出面生活太繁忙,本身係回來度假,用來招待朋友。如果靠呢到做生意無可能,始終隔涉,想買餸都難,平日無人流。」
鮑魚以外 柴火猛燜豬肉極入味
他有一道獨門招牌菜——燜豬肉。「我哋塔門人每逢有喜慶、婚嫁娶,或清明祭祖或天后誕,都由我二伯父負責煮燜豬肉。客家有鹹菜燜豬肉,呢個係我哋塔門自創啊,二伯父將秘方傳畀我,都已經幾十年了。」原本是燜豬肉,為噱頭便改名為阿叔燜豬肉。只見他在廚房撥扇、搬柴,單是起爐已花了大半小時。他抹一抹汗說:「柴火燜會入味啲,火候可以控制,我喺屋企燜唔好食,呢個係燜豬肉專爐,有時煲涼茶都會用佢,煲紫貝天葵都會用,始終柴火夠猛。」燜豬肉用玫瑰露、薑汁、五香粉等配料燜個多小時,燜得極入味,酒味濃。
紫貝天葵在不少離島地區都有得買,十二少最喜歡自己醃檸檬、桔仔,加上紫貝、山渣去煲。「我每年都會醃檸檬、桔仔,原個用鹽醃半年,放入密封罉內,呢個係老人家智慧,亦係我們家族傳統。」帶紅色的紫貝天葵,味道酸甜,山渣味較重,幫助消化又清熱氣。最吸引是油鹽水札仔菜泥鯭,看似清淡,札仔菜的鹹鹹酸酸帶出泥鯭鮮甜。為了易於貯存,用大頭菜鹽醃得乾身,束成一細紮,便是札仔菜,味道和一般醃菜分別不大。「以我所知札仔菜只有大埔和西貢有得買,係水上人經常喺船上用嘅鹹菜,船上無新鮮菜食,札仔菜最常用來蒸魚,九龍其他地方都買唔到。」塔門泥鯭並不是定期供應。「塔門泥鯭係最好食,但要睇船家有無出海,塔門泥鯭唔定期有,我通常同漁家收,如果有就收,無就無得收。」要吃到還要講彩數。
漁民坊
西貢康健路漁民新邨85號地下(部份菜式需要預訂)
記者:何嘉茵
攝影:梁志永
編輯:梁浩維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