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天文數理科】
【本報訊】港大理學院以選讀人數少、須善用資源為由,取消天文學及數學/物理兩個主修科。去年卸任理學院院長的郭新拒絕評論事件,但他慨嘆科學不可能一蹴而就,應「一步步嚟」。他又認為,香港青少年並非對科學沒興趣,只是被「前途」二字框住,自認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告訴學生「科學有出路」,香港更不應淪為人人炒股、做金融。
指鑽研路須長年累月
郭新是少有的知名華裔天文學家,2006年出任港大理學院院長,去年卸任後獲撥款成立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被取消的主修科之一,即天文學主修,正是郭新任院長時改革課程期間創立。郭指自己不在其位不便評論,但談及有志於科學及科研的人數稀少,直言鑽研科學的路漫長又艱辛,絕非易事。
郭新舉例指,中國在推動天文學、太空科技方面剛剛起步,而美國起步了50年、日本大約30年,兩國也不是一開始就有成果。作為科學家,尤其是從事前緣科學研究的人,動輒需10年或20年,才可能享受收成。回望50年前,郭新在加拿大攻讀天文學時,從沒想過自己會否成功、何時成功,更笑言當時「(天文)一樣係冷門科,一樣得好少人讀。」
不過他強調,天文及太空科學將是科研界的大趨勢,以他前年出任主席的「國際天文聯合會太空生物學委員會」為例,由全球地質、生物、物理、化學及天文等範疇專家組成,「普通人可能咩係astrobiology(太空生物學)都唔知,講白啲,即係研究太空到底有無alien(外星人)呢?」
郭笑言,太空中有生物本屬科幻片情節,但來到今天已成為現實,許多科學家對尋找太空生物的存在證據,感到極樂觀。
學生一提前途即卻步
由港大前校長徐立之領導的港科院,發現本港中學選修數理科學生人數及比例一直減少,擔心長遠難以培育數理及工程學科人才。對此,郭新認為港青並非對科學沒興趣,只是一提及「前途」二字,有些學生或會卻步,他希望有志的年輕人勿局限於本港發展,應放眼世界。
「科學無分國界,世界上最大嘅無線電波望遠鏡喺智利,就係由歐美、日本及台灣等多地一齊投資建立。」正如他年輕時赴加拿大,正好趕上當地發展航天科技潮,如當時留港或變得無用武之地。
■記者周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