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關六七暴動的獨立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引起熱議,融樂會創辦人王惠芬最感觸。「就好似香港嘅少數族裔,一步一腳印咁爭取返嚟嘅嘢,政府一聲唔該,話係自己做,好唔公道」。一直為少數族裔發聲的她,半年前證實患乳癌二期,現仍需接受標靶藥治療,深居簡出養病,卻不忘整理資料,出版記錄少數族裔在港奮鬥史。「唔正視歷史,點奢求政府回應佢哋嘅訴求?」
記者:呂麗嬋
相約在她位於藍田的家會面,說話連珠炮發又表情多多,除了多了一個大光頭,這個官員眼中的「麻煩友」,仍然熱血。「好多人嚟探病,都話覺得自己似病人多啲!」說時,連她自己都忍俊不禁。朋友形容她有過度活躍症,這個烈女直認不諱。「一見人就精神,好似迴光返照,返到屋企就死咗。以前日日十幾個鐘做足7日,有個對象係教育局,有無限精力去針對佢,精力發洩到,𠵱家明明好攰,卻眼光光失眠」。
像高速轉動的齒輪,停不下來,躁動到要服用抗抑鬱藥。「我唔係乖嘅病人,唔識死」。手術後緊接6針化療,以為沒事,與年輕社工組成「社福同行」拍住上,出戰選委會。「做化療,頭3針冇嘢,到第4針不停嘔,食唔落又手腫腳腫,好辛苦」。副作用一支比一支強,全面停工,自傳除外。「癌,八成幾好得番,我唔知係咪剩番嗰一成,如果死咗,記憶會隨着我走,留唔低條氣唔順。」
自言有輕微讀寫障礙,王說如非教育局隨意改寫事實,沒想過要為少數族裔立傳。「2004年,教育局受壓下改變中一同小一派位制度,係好多人花咗好多年努力爭取,但你翻查政府文件,全部變為我哋教育局好關心少數族裔……」還有早年IVE基礎文憑,引入以英文為教學語言,她說實情是嘉道理慈善基金會贊助融樂會100萬,以包班買位形式開辦課程,少數族裔需付多近一倍學費,但政府文件隻字未提,仲變成「政府關心少數族裔的需要」。
不忿教局邀功
看着事實走樣,即時眼火爆。「唔係要爭個咩嘢credit,但咁樣偷取別人嘅成果,好唔公道。」人稱「膚色的鬥士」,王惠芬是首個高調站出來為少數族裔爭取公義的社工,2001年創辦融樂會,跟政府交鋒,倡議把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平等升學。「由只有4間學校收少數族裔學生,到𠵱家佢哋可以讀副學士、IVE,甚至大學;呢啲,都係一步一腳印咁爭取返嚟嘅嘢」。
「今個月底要搞掂,希望趕及7月書展出版,現正籌款,搵繙譯出埋英文版,希望有生之年,見證到本書出世。」她說:「睇《消失的檔案》,真正百般滋味,歷史隨時會被消失被修改,確實好可怕。如果一個政府唔能夠正視歷史,你仲點奢求佢回應訴求?希望嚟緊嘅特首,盡快通過檔案法,無論正面負面,都係香港走過嘅路、係香港嘅歷史。」
就如她,一場大病,被迫小休,回顧人生歷史,但她直言,當前最需學習的,是甚麼讓齒輪慢下來?2014年6月,她辭任由她一手創立的融樂會總幹事職位。「做咗十幾年,覺得同教育局嘅對話已到盡頭,唔應該阻住地球轉。」
專心養病暫別江湖的烈女,仍然心懷一團火。「仲有8針(標靶藥),體力許可,仍希望繼續做社工。」與有需要的人同行,有意義的過好每一天,毋忘初衷,不肯輕易露出病容的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