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威權踐踏民意 應聲蟲遍地爬 - 李平

蘋論:威權踐踏民意 應聲蟲遍地爬 - 李平

特首跑馬仔進入最後一周,在學術機構、傳媒的民調中,曾俊華的民望繼續遙遙領先林鄭月娥、胡國興,令北京和西環也不能完全視若無睹,於是出動親共組織拋出另類民調結果,出動御用學者拋出另類解讀,試圖曲解民意、誤導選委。在威權政治高壓下,應聲蟲遍地爬不足為怪,但是否低估了多數選委的智慧和自尊、低估了市民繼續抗爭的勇氣和耐力?

質疑辭職論 小罵大幫忙

林鄭月娥為挽回民望落後的敗象,不惜在選舉論壇上拋出辭職論,以示對民意的重視。可笑的是,如此「好打得」言論,不只未能贏得市民掌聲,還引致幕後操盤者的不滿。她連日解畫,強調民望高低與辭職是兩碼事,結果越描越黑,連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也不以為然,表示不明白她的解釋。
不過,素有北京傳聲筒之稱的劉兆佳對林鄭的質疑無非是小罵大幫忙。一方面,早前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北京官員和親共人士不再強調不信任論、不任命論,甚至公開表示任何一位候選人當選中央也會任命,令輿論猜測北京真的對曾俊華開了綠燈。但劉兆佳昨日在電台節目中表示,「兩會」期間中央支持林鄭月娥的大勢無變。他又估計,林鄭月娥部份提名或會在投票時流失,但相信有其他支持票,在選舉第一輪投票已可勝出。
另一方面,劉兆佳又為林鄭民望持續萎靡不振提出另類解畫,指民望有別於威望,民調得分高只表示一個人較易親近或個性較為人接受,而有威望的領袖,才能「令到群眾喺重大事情上一定追隨你」。言下之意,曾俊華有民望,但沒有政策追隨者,林鄭沒民望反而有威望,適合主政。
作為一個曾在中港兩地享有聲譽的政治學者,劉兆佳的解畫不能不說是別出心裁。但實在難以明白的是,沒有民望何來威望?既然有威望、追隨者眾,何以沒有民望?劉兆佳是不是錯把威權當威望呢?中國是一個威權國家,是有選舉包裝的一黨專政國家,在香港也有眾多追隨者、應聲蟲,但享有的民望、威望,實在難以恭維。

錯估大遊行 枉做傳聲筒

其實,劉兆佳自離開大學從政後,錯估民意、錯估上意的事件不一而足。2003年7.1大遊行前夕,劉兆佳以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身份在電視節目中表示,估計有3萬人上街遊行。結果,50萬人大遊行改寫了香港的政治生態和走向。劉兆佳後來解釋,自己當時說的是「3萬人出來遊行,不覺奇怪」,被誤解但又不能出來澄清,是「從政以來最大的遺憾」。
2014年,市民強烈反對梁振英政府的偽普選方案。劉兆佳又以學者身份解讀民調,指反對政改人數會再上升,但最多只能和支持人數成五五比。他同時警告,否決政改,反對派與中央關係會進一步惡化。結果,立法會投票時因「等埋發叔」鬧劇而導致28票反對、8票贊成,劉兆佳枉做北京傳聲筒。
劉兆佳對特首選舉「估錯數」也有前科。去年7月,他在電台節目中說,中央希望特首選舉有競爭,因為政改失敗後,如果被人覺得恢復「欽點」,會打擊管治威信,但中央又不希望像上次選舉般,導致建制派嚴重撕裂,因此最終只會出現2名建制派候選人。結果,不只欽點恢復了,建制派候選人也超過2名。
以劉兆佳的往績,實在難以估算他所轉達的北京指示及對特首選舉首輪投票結果的預測有幾成可信、可靠。相反,無可置疑的是,香港特首選舉雖是小圈子遊戲,普眾市民沒有投票權,選委中也不乏中共的應聲蟲傳聲筒,但多數選委仍生活在香港,不能無視周圍的民情民意,不會盲從威權政府的誤導或壓力,投票時會做出符合社會公義及個人尊嚴的決定。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