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胚芽故事】
天台耕作絕非新鮮事,近年有組織專做「假日農莊」,開放天台讓都市人在假日體驗簡單耕種。但原來不少商廈、屋邨的天台,早已在社企雲耕一族的幫助下,變成空中農圃,讓人在雲上耕作。
「雲耕一族」創辦人徐珈(Andrew)於中、港、星三地生活多年,曾於新加坡軍隊服務6年,擔擔抬抬駕輕就熟,其後轉戰商界,先後接觸電子商業及資產投資工作,最後輾轉認識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兩位拍檔開辦社企雲耕一族。從商財源滾滾來,在金錢掛帥的社會,怎能放下包袱,開辦社企?「因為這個世界還有金錢買不到的價值。」答案老土,卻發自真心。
雲耕一族專門尋找不同工商廈和屋邨的閒置空間,再聯絡本地農夫,聯合空間的使用者,將天台、空地變身農圃,國泰、仲量行等大公司的天台,在Andrew的耕耘下,已變成員工的後花園。「在39樓的天台,附近只有海邊沒有森林,但農作物開花時,都會吸引蜜蜂、七星蟲到來。大自然很有趣,當你將自然環境融入生活時,你便可一同享受。這就是錢也買不到的價值。」現代人隨手就能在超市或街市的貨架買菜,不知背後「棵棵皆辛苦」,Andrew還教人要在天台農圃認清食物來源,「你可以直接認識那個耕種的農夫,不是連蔬菜是怎樣生產、運送也不知道。」
聯繫房署跟街坊 重建鄰里情
雲耕一族其中一個計劃,是跟房屋署和屋邨的長者中心合作,協助柴灣興華(二)邨推動空地農圃,讓街坊耕作。興華耆樂中心主任陳展鴻指,修讀建築工程的Andrew為他們解決了房署擔心的負重、滲水等問題,使計劃順風順水,「房署很快便批了資助,還願意給我們一些可以拿鋤頭鋤地的地方,不過因為沒有陽光照射到,所以我們改用種植箱耕作。」
興華邨農圃自2014年9月舉辦至今,吸引不少街坊參與,部份街坊甚至由起初的農耕新丁,變成可以教導其他街坊的義工。在2015年初加入的街坊義工May認為計劃令屋邨回復生氣,「屋邨因為老化,一直都很沉悶,但這個農圃計劃令整個屋邨很有氣氛。」另一位街坊義工Queenie除了因為耕種可以自給自足而感到開心,更因建立鄰里情而快樂,「農圃就在邨中央,很多街坊經過都會跟我們聊天,讚我們種得好,我們又會送一些蔬果給他們,跟街坊的溝通和互動比以往更多。」
培訓聾人打理 跳出死板工種
社企開拓的農圃越來越多,但農夫不能長駐,工商廈員工又不能時刻照顧農作物,所以Andrew亦致力培訓聽障人士打理農圃,同時為他們帶來新的工作機會,不用只做文職、清潔等死板工作。弱聽人士或聾人的其他感官如眼睛,比常人更加敏感,耕種這類工作不用與他人有太多交流,使他們能更專注及用心工作。
本身從事文職的聾人學員Eva坦言一直對耕種有興趣,但坊間的課程不設手語繙譯員,令她感無奈。自從在這裏接觸耕種,她覺得自己比以前更有活力,看到自己所種有收成,還能親手收割,相當有滿足感,不過由於涉及耕種及農業的手語較專門,她將在公餘時間努力溫習,務求令自己更加專業。
雲耕一族的長遠目標,就是將綠色生活變成每個都市人的生活模式。Andrew以咖啡作喻,指情況就像三合一即溶咖啡已滿足不到自己,無論多忙也要花時間去找即磨、拉花咖啡,「都市講綠色生活、可持續發展,如果它仍然停留在一個『你方便才去做』的層面,那這件事就還未成為生活模式。」
facebook:RooftopRepublicUrbanFarming
記者:李煒汯
攝影:潘志恆、張志孟(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