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有一個派系的說法,認為我們的心臟能夠跳動的次數是有限的。限額用盡,就得壽終正寢。他們列舉自然界的例子;老鼠每分鐘心跳400次,只能活兩、三年;大象心跳每分鐘30次,壽命卻有70年;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大龜(Galapagos Giant Turtle)的心跳可能低至每分鐘6次,能活到170歲。
德籍生理學家Max Rubner(1854-1932)指出,體積越小的動物,新陳代謝越快,心律越高,越早耗盡壽元。因此有些人認為運動是不健康的。運動令心跳加速,徒然虛耗一生心跳的限額。他們認為,養生之道,是要多爭取休息。
後來,有幾個重量級的研究報告,證實休息並不是養生的好辦法。50年代時英國的Jeremy Morris教授把倫敦的巴士售票員與巴士司機作了一個比較,發現售票員的心臟病比司機少百分之三十;要到處走動的郵差的心臟病也較安坐在郵局的文員少。
在70年代,美國的Ralph Paffenbarger教授隨訪了17,000多名哈佛大學的畢業生,證實了持續運動能大幅減低心臟病的病發率及死亡率。
我們的心臟,是個有機體,並不是一個機械的水泵,不會因操勞過度而耗損。運動時心跳會加速,但在靜息的時候,經常鍛煉的人的心跳比平時沒有運動的人更慢。訓練有素的運動員,靜息時的心律往往每分鐘只有40多次。
運動對健康的益處已不容置疑。要身心康泰,我們每星期一共要有約兩個半小時的帶氧運動。緩步跑、踏單車、耍太極,可以各適其適,也不必太着意計算心率,能出一身汗就好。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信焉!
鍾尚志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