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白宮群英》面世前的幕僚(安裕) - 安裕

東西南北:《白宮群英》面世前的幕僚
(安裕) - 安裕

台北地檢署的馬英九涉嫌教唆洩密案起訴書長達五萬字,約莫是中篇小說的字數,細閱之下其實卻是一部中篇政治小說的起承轉合。雖然尚待聆訊,但起訴書折射的台灣政治本色大有閱讀價值。此處不談馬英九與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勾心鬥角,然可一睹台灣高層政治人事大概──馬英九得悉特偵組調查內容涉及王金平懷疑介入說情,「因與王金平理念之差異,圖藉此撤銷王金平黨籍使其喪失立法院長職位」,當晚召來行政院長江宜樺及總統府副秘書長羅智強,口頭轉述江、羅二人。這就是起訴馬英九的指控關鍵。
幕僚在馬英九案的角色,令人感到現代政治領袖身邊人員的作用或已超越參謀層次。台灣媒體提及高級官員,多用封建色彩濃厚的「層𥧌」一詞,既「層」且「𥧌」,上下尊卑顯而易見。層𥧌身邊的幕僚因為在權力核心,頗有清朝軍機處權力。事實上,以前叫軍機大臣或軍機處行走,與今天叫幕僚,功能相去不遠,都是可以推心置腹共商大事的官員。這種制度中西都有,美國十幾年前膾炙人口的電視劇《The West Wing/白宮群英》就是講總統幕僚的工作及生活。時任加州大學政治系教授貝華斯(Staci Beavers)還特地寫過一篇論文《The West Wing as a Pedagogical Tool / 白宮群英作為教學工具》,把這部電視劇提升到學術層面研究。
美國社會對白宮幕僚在近代的角色認知,到《白宮群英》面世之前,大多停留在甘迺迪及尼克遜這兩個有血有肉的反面教材。兩段歷史對美國社會構成嚴重傷害,反映優秀的幕僚,亦會因為政治領袖的道德及政治人格而出現異化,易言之,有甚麼樣的政治領袖便有甚麼樣的幕僚。這些同質性極大的領袖──幕僚結構,由於思考相若,語言一致,往往帶來致命的偏執。甘迺迪是東北部麻省民主黨人,尼克遜是西部加州共和黨人,政治意念南轅北轍,但都因為執政體系上台甫始的強勢,結果帶來牢不可破的自我防衞本質,堅拒接受其他體系意見,最終在外交及內政都釀成無法挽救的悲劇。

領袖獨行獨斷 下屬成推手

甘迺迪於1961年入主白宮,年輕煥發班底及幕僚全是一時俊彥,有人更稱這是「哈佛舊生會」。《紐約時報》記者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以美國大舉參與越戰為引子,1972年寫成至今依然無人能出其右的研究越戰巨著《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 出類拔萃的一代》,指出甘迺迪政府內部大批才學橫溢的學有專精幕僚,無法擺脫「民主黨政府失去中國」的保守派指摘陰影,一意孤行傲慢地堅持所謂理念而無視地緣政治常識,連國務院亞太處官員的建言一併拒於白宮之外,悍然大舉出兵越南,終致美國百年第一場海外敗仗。美國此役付出的代價是5.8萬青年魂斷異鄉、15萬人受傷;不過,失去中南半島事小,全國因為出兵及反戰角力深陷撕裂事大,帶來至今仍未全部復元的後遺症。
八年之後,輪到1960年大選甘迺迪手下敗將尼克遜入主白宮,他帶來另一種幕僚形態,寸步不讓拱衞在自己周圍,外人難以進入核心。這些人以白宮幕僚長霍爾德曼(H. R. Haldeman)統率,誓死保衞尼克遜。霍爾德曼是尼克遜多年政治盟友,早於1956年已在尼克遜身邊出現,尼克遜擔任副總統時他在旁,尼克遜失意大選他在身邊,尼克遜競選加州州長時他是競選經理。長年的同盟關係以及意識形態一致,霍爾德曼贏得尼克遜無比信任,比起基辛格,霍爾德曼是心腹多於戰將,這種信任,使得霍爾德曼成為六十年代末美國政治權力排行榜第二號人物。可是,由競選勝敗累積而成的戰鬥友誼,擋住了總統執政需要的視野──霍爾德曼與同屬權力核心的總統地方事務顧問艾德列曼(John Ehrlichman)及白宮發言人齊格勒(Ronald Ziegler)都是德語姓氏,一一是白宮內核核心,把尼克遜團團簇擁,遂被其他官員暗地稱為「柏林圍牆」,意即這幫德國佬把總統與外界隔絕。之後的歷史毋須多說:水門案起水門案結,直接參與的霍爾德曼和艾德列曼鋃鐺入獄。齊格勒力挺尼克遜,單槍匹馬到國會作證33次,他再三建議尼克遜切勿辭職,寧在參議院彈劾時上陣拼它一場。尼克遜辭職下台之後,齊格勒同機護送回加州。
美國社會在尼克遜後對政府失去信心,這一情狀延至卡特及列根年代依然不去。類似甘迺迪和尼克遜時代的獨行獨斷近年眼見稍緩,除了是自歷史吸取教訓,白宮外的監察力量,包括國會及傳媒,都令欲走彎路的官員回到正軌。然而江山易改,誠如2003年出版、關於安然(Enron)倒閉的調查報道書名的反諷意涵,《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 房間裏最聰明的人》,儘管水門案經驗總結四十年不輟,大多跳不出一條鐵律:聰明才智高於常人的政治領袖,自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以為所有社會持份者都可在所謂「良好意願」下供其指揮、使用、愚弄、欺瞞。上有好者,幕僚甚焉,部下從維護領袖權威思考,說服自己同屬核心的同儕關係,搖身一變成為苛政與低質管治的推手。
水能覆舟,水亦能載舟,老布殊年代的貝克(James Baker)在白宮幕僚長及國務卿位置上游刃有餘,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前夕,美國組成反伊拉克大聯盟,便是貝克功勞。不過,總統兼三軍統帥的老布殊是戰機機師出身,又做過大使和中央情報局局長,政治視野廣袤,始會放手讓貝克一展折衝樽俎。領導與被領導的不帶追求權力的俗氣,始能避免權力不受約制的末路,戰後以降,實在數不出有多少人。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