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居住的華人超過80萬,惟政壇內亞裔面孔甚少。為發掘更多政治人才,組織舉辦培訓班,每年暑假安排亞太裔青年到政府部門、議員辦公室等實習。曾任紐約中華公所主席的于金山表示,擔心市內華裔政客出現斷層,寄語新移民家長摒棄舊觀念,鼓勵青年接觸政治,「(美國)不像亞洲某些國家,敗選了不會被殺頭,最多下屆再戰」。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紐約市政客華裔面孔數量有限,共51個議席的市議會內,只有陳倩雯及顧雅明兩名華裔議員;紐約市政府內,華裔缺席的情況更嚴重,自從曾任紐約市第二把交椅、前主計長(City Comptroller)劉醇逸2013年競選市長失敗後,再無華裔代表出選及擔任主要官員職位。
紐約中華公所前主席、亞太裔公共事務聯盟(APAPA)紐約分會主席于金山指,華人佔紐約總人口約7%至8%,惟議會代表僅得兩人,「起碼要有5個至7個亞裔代表才適合,紐約市特色是多元文化」。他擔心市內華裔政客出現斷層,「看看劉醇逸的例子,便知道我們後繼無人」。
「亞太裔公共事務聯盟」周六舉辦講座,分析亞裔人口參政遇到的挑戰及方法。該會自2012年在紐約成立分會起,每年舉辦暑期培訓班,安排亞裔大學生到政府部門、議員辦公室等實習;分會會長王曉薇坦言,難以預期何時有實習生脫穎而出,參選市級選舉,「但這個一定會發生,去年參加過實習的大學生,不少已經成為現任議員辦公室的兼職員工」。
于金山則認為,亞太裔青年參政意欲低,某程度受思想保守、來自亞洲的父母影響,「有些家長會說,『我不想兒女參與政治』」,但他續指,「新移民家長來自亞洲地區,某些國家選輸了可能要被殺頭,但在美國選舉,選輸了沒有關係,下一次還有機會」。
事實上,去年總統大選期間,不少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自發成立「特朗普後援會」,為特朗普助選出錢又出力;本身為民主黨地區代表的于金山強調,不應因個人政治理念,影響青少年接觸政治的機會,「孫中山先生說過,『政治是眾人之事』,一定要有人參與,黨派才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