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各地唐人街,你腦海出現的是甚麼場景?是擺滿蔘藥乾貨、珍奇古玩的傳統店面?還是坐滿銀髮族,人人喝茶看報的點心樓?像這樣的刻板印象,一直都存在許多人心中,也讓「Chinatown」一詞似乎早已與時代脫節,總是被年輕人所遺忘。然而,這樣的情況在洛杉磯正在改變,因為一場屬於這裏的「文藝復興」正悄悄在進行。近兩年來,有許多的「潮店」進駐,也讓這裏多了一種不同的味道。
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
「Downtown與中國城(唐人街)的文化一直在變化,現在的Chinatown充滿了活力」。「Lao Tao」(老饕)的經營者David Wang,對於唐人街的未來顯得信心十足。他表示,唐人街現在也極力發展所謂的「世代交接」,透過各種不同的招商優惠來吸引更多的白領年輕人。他從很久以前就注意到這樣的商機,因此當他從朋友處聽說「唐人街復興」這樣的活動之後,就決定進駐,「許多店面都空了下來,但我認為這裏其實是有機會的,也因此我聽說的隔天就直接與這裏的商會聯絡」。
「Lao Tao」從開幕後,來客數就不停成長,到現在已經培養出穩定的客源。David說,客人大多都是屬於外國客或是所謂的ABC,「他們不擔心偏高的價位,多半只要求口味、品質、以及環境舒適」。有趣的是,雖然David並非台灣人,卻因為對台灣食物的喜愛,賣起了所謂的「Mashup Taiwanese Street Food」(混搭式台灣街邊小吃)。「Mashup其實是現在飲食界的一種趨勢,透過這種Mashup Style,我們成功吸引了很多年輕的客人來到店裡」。
David說,「Mashup Food」的概念與所謂的「Fusion Cuisine」完全不同;「Mashup其實是把來自不同文化的食物進行一種『混搭』,看看透過這樣的撞擊能夠激起甚麼樣的火花,而結果的確也很成功」。而與David有類似想法的店顯然不少,只是同一商場內,就有「Ramen Champ」、「Chego」、以及「Baohaus」等新銳飲食店。
「要不是因為要來吃這家店,我完全不會想要來Chinatown,因為給人的感覺就是很髒又很亂」。遠從三藩市來洛杉磯觀光的Sam,一身潮男勁裝打扮,與傳統式中國建築形成強烈對比。特地坐車來吃午餐的他,表示自己是來朝聖東岸聞名的「Baohaus」。賣改良式刈包的Baohaus,開幕至今已經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嚐鮮。「非常地道地,他的肉很嫩,大多數美國賣刈包的店家都無法把肉處理得這麼好」,大口咬下刈包,Sam顯得一臉滿足,他表示這樣的新店來到唐人街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會讓年輕人願意來,我以後也會推薦朋友來看看」。放眼望去,與Sam一樣的年輕人還不少,就算不是來吃刈包,也衝着其他名店而來。
上世紀中就開始有華人聚集的唐人街,在過去的170年間歷經了繁華與沒落。尤其在華人重心逐漸東移到聖蓋博市(San Gabriel)、羅蘭崗(Rowland Height)等地之後,唐人街更是越顯黯淡。但在這些新店進駐後,洛杉磯唐人街另類聚集經濟儼然形成,相信接下來幾年內還會持續有不同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