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記憶 - 楊靜

貧窮的記憶 - 楊靜

在立陶宛旅行的第一天就掉了錢包,奇遇是好心人居然撿到後費盡周折交到我手上,鈔票卡片一張沒少。不過出於豐富的丟東西經驗,我第一時間已掛失信用卡,全憑僅剩的80歐元支撐剩下五天。這樣就不得不每天賴在airbnb主人家等着他們邀請我共進晚餐。
年輕的夫婦是這年輕國家第一批中產,說流利英文和俄文,熱情好客。女主人熱愛烹飪,我身無所長,只能貢獻所知有限的中華菜譜,她邊聽邊攪拌肉餡準備披薩。至多二十分鐘,薄披薩汁濃肉香,可以出爐。男主人打開啤酒和我聊過去,女主人擺盤上菜。第一塊披薩據她說是最好的一塊,我以為會憑遠客身份自然享受,可她徑直給了丈夫。可能我的眼神太過飢渴,她不好意思解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煮飯,最好的一份總是給他。」
男主人得意大笑:「誰讓我是一家之主。」然後正色說這是從貧窮社會進化時間太少,童年記憶還在腦海。1990年立陶宛宣布脫蘇獨立,人們嚮往過上西歐富裕的生活。「你看到的那些蘇聯笑話,什麼有錢沒東西買,什麼買麵包要排一整天隊,其實不是笑話,是真的。」可陣痛了十幾二十年,國家經濟才漸有起色。這期間,自殺率驟升,吃飽肚皮是天大問題。
「小時候,全家吃飯圍着一個大鍋,簡單的穀物粥加上丁點肉碎,第一個吃、吃最多的一定是父親,因他是唯一賺錢的人。」女主人邊想邊解釋:「如今我們兩人一樣出去工作,薪水也沒差多少,可習慣使然,第一口飯還是給他吃。」
男主人忙和我飲杯:「為我們男人最後的好日子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