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不但善於辭令,更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897年,他年僅22歲由英國去印度服役途中,已經埋首文藝創作。後來出版了長7萬字的小說《Savrola》,講述地中海國家的革命故事。作品先在雜誌連載,然後結集成書,為他帶來了700英鎊稿費,算是成功之作。
邱吉爾在構思主角《Savrola》的時候,同時寫了一篇論文,展述如何令說話有震撼力。文章的題目是〈The Scaffolding of Rhetoric〉,在他過世後才公諸於世,但其概念則已經融入小說之中。
邱吉爾的講稿從不假手於人,三年後他便當上了國會議員。
他指出越短的英文字,通常越源遠流長,所負載的意思在國民的集體心靈中根深蒂固。相比於後來受拉丁及希臘文影響而變長的文字,更有力、更能引起共鳴。邱吉爾在這方面是個本土主義者,遣詞用字越地道越好。
邱吉爾提倡善用押韻、語速、停頓等技巧,營造聲音效果。他建議多用破節號而避用分號,因為後者會拖慢節奏,破壞聲音一浪接一浪的感覺。邱吉爾要求文字要呈現出生動的影像,因為受眾會樂於接收一幕又一幕變動的畫面,透過聲音呈現在他們的想像之中。1940年,納粹德軍入侵法國三日之後,他首次以首相身分在國會發言,把自己多年前的心德,發揮極致。他說「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血、淚、汗再加上辛勞,傳頌後世。
何安達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