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公投平台 推動公眾參與(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發展公投平台 推動公眾參與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五年前,在1,200名選委選出下任特首前夕,有22萬手中無票的香港市民參與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主辦的3.23民間全民投票。事前,親政府傳媒機器一再咆哮,參與者也清楚知道沒有憲政實效的民間選特首活動絕不能影響選委的投票意向,但市民仍然反應積極。就算網絡一度受嚴重攻擊而不能有效運作,市民仍然到實體票站排隊投票。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肯放棄表態機會的意志,是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不能輕率否定的。

向北京和欽點選舉表態

五年過去,特首選舉又快進入投票階段,這一次由公民聯合行動發起的「2017特首選舉民間全民投票」,再一次啟動港大的全民電子投票平台。電子投票程序已開始,在選委會投票前才會結束。就算這次選舉仍然受到操控,而且欽點的味道比過往更強,北京當局的干預也越加明顯,不少市民仍然希望透過民間投票明確表達自己意向。
與五年前比較,這一次民間投票能夠產生的作用理應比上次更大。而且,經歷了現屆政府施政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要有真正為香港市民福祉工作的特首,去年11月的選委會選舉反應踴躍,原因正在於此。就算是小圈子,市民仍然希望能夠突破過去的規限,所以才會最終選出超過300名民主派的選委。就算這300人最終造不了王,仍然可以清晰地向北京當局展示香港人的想法,也是向被欽點特首選舉表明態度。
更重要的是,今次的民間公投將會比上次產生更加顯著政治效果,佔選委會四分一席位的民主派選委初步有共識,會集中投票予民望最高的候選人,而民間公投的結果將會是評估民望高低的最主要參考。所以,種種因素加起來,有理由相信今次的民間公投會比上一次反應更踴躍。
有人認為,如果要探測民意支持,何不做大型的民意調查。民意調查無疑也是探測民意的主要工具,但所有政治選舉最終發揮的作用,都是要視乎人民是否願意身體力行走出來投下手中的一票。因此,在特首選舉這件事上,以民間公投來展示有參與慾望的選民如何選擇,其意義比大型而科學的民意調查更大。
以電子平台作為民間公投的意義,也不只限於特首選舉。隨着資訊科技普及,以電子平台來進行民調,蒐集研究數據,提供公眾參與的渠道,是不能逆轉的趨勢。就算香港的法例及《基本法》沒有全民公投這個概念,但仍然需要發展有系統的方法,透過資訊科技,推動公眾參與及為政府的施政提供參考資料。現時的民間公投平台,也是朝着這個方向發展。如果能夠放開政治成見,便沒有理由要與科技發展的潮流開倒車。推動資訊科技的應用,不正是政府創科政策的目標嗎?
是次民間投票也設立了幾個實體票站,讓部份未熟悉電子投票平台的市民有表態機會。無論從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或從民意表達及推動人民參與的角度來考慮,這一次全民投票選特首活動都有其積極意義。由民間開拓更多公民參與及表達的渠道,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消弭因為無從透過體制渠道表達而形成的戾氣。因此,五年前還可以進行的活動,今天竟然受到限制,甚至最終不得不取消,確實令人倍感憂慮。香港社會各方面的空間,是否正在與發展的需要背道而馳?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