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屬市建局重建範圍內的中環閣麟街百年民房磚牆遺址,不獲古諮會評級,該局原採用「先拆後重置」方式保育。為回應社會訴求,局方研究原址保留近威靈頓街兩個地段、即約20米的磚石構件,餘下約14米的磚牆則需拆卸,改建為行人通道及博物館,僅保留較完整的磚石日後重置。市建局強調,原址保育最重要考慮磚石安全穩固,盼半年內可完成技術可行性報告。
閣麟街的百年民房磚牆遺址長約34米,屬僅存的「背對背」式唐樓。市建局一直堅持因磚牆部份後加混凝土、安全系數低於標準,難以原址保留,只提出「先拆後重置」方式保育。惟保育方案惹關注團體不滿,該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周日在網誌透露,有意原址保留部份磚石構件。
保留20米長磚牆
市建局執行董事(商務)馬昭智昨解釋最新保育方案,指閣麟街「背對背」磚牆構件遺址涉及5個地段,在考慮安全及結構等因素後,研究只保留近威靈頓街2個地段、約20米的「背對背」磚石構件。其餘3個地段、約14米的磚牆,已有很大程度改動,包括明顯見到後加的石屎,將拆卸只保留較完整的磚石作日後重置用途。同時會改建成行人通道,闊度約15呎與昔日的民房大小一樣,讓市民走過通道時,可感受當年居民狹窄的生活環境。另會新增一個約600呎博物館。他指原址保育磚牆遺址將令成本大增,但暫未能提供實質數字。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經理區俊豪強調,最終磚牆遺址能否原址保育,取決於磚石的結構穩定和安全,「啲磚夠唔夠硬淨,係咪安全穩固」,又指原址保留需加建兩幅新的擋土牆。該局將向地政總署申請抽取磚石樣本以進一步詳細研究,也會聘請磚石專家來港,最快半年內完成結構及技術可行的研究報告。
中西區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稱,歡迎市建局新方案,但指閣麟街「背對背」磚石構件,第三個地段牆身較完整,見到大幅青磚牆和當年的「樑托」遺下,才最值得保留,盼市建局考慮納入保育,不應改為行人通道。
■記者譚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