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屯門醫院疑拖延治療,病人入院不足兩日便因壞死性筋膜炎離世。81歲老翁去年底因臉及頸部腫脹往屯院急症室求診,醫生安排插喉手術及緊急電腦掃描檢查,院方卻在病人轉送深切治療部後撤銷緊急檢查;20小時後病人頸項一大片紫黑、多個器官衰竭才安排電腦掃描,病人其後不治。食衞局局長高永文昨指出,事件已由死因庭跟進,醫院須作檢討。
突取消緊急電腦掃描
協助死者家屬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鄺俊宇表示,死者姓廖,曾經中風,沒長期病患。廖去年12月16日因喉嚨痛、說話及吞嚥困難,往屯院急症室求診,醫生診斷上呼吸道發炎,處方消炎止痛藥,沒有安排留院治療。
翌早廖呼吸困難、無法進食,頸項腫脹,經救護車送抵屯院後,由急症室醫生聯同耳鼻喉科、外科及深切治療科醫生會診。醫生在下午約3時先為廖進行插喉手術,同時安排緊急電腦掃描;廖被送往深切治療部後,醫院突稱未能安排緊急電腦掃描,需待第二日處理。
12月18日上午約9時,醫生突指廖多個器官衰竭,頸部腫脹持續及呈紫黑色,需做清創手術切除壞死組織,及作電腦掃描判斷病因。廖術後病情無好轉,翌日凌晨2時不治。今年初醫院與家屬會面,方告知廖受鏈狀乳桿菌感染,導致壞死性筋膜炎。院方承認廖伯抵院時頸部腫脹已很嚴重,但聲稱即使作緊急電腦掃描,對病情亦沒大幫助。鄺俊宇認為醫院無故取消緊急電腦掃描,涉輕視病情。屯院回覆指電腦掃描檢查供醫生術前參考,非唯一指標。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鏈狀乳桿菌是低致病性的乳酸菌,多在人的口腔和牙齒附近滋生,即使經傷口入血,感染風險極低。皮膚科專科醫生陳俊彥認為,若醫生臨床判斷病人的頸部皮膚腫脹嚴重,不論是否有細菌感染,也應盡快安排電腦掃描理解病因,否則有可能耽誤病情。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