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紅樓邂逅革命伴侶 居所或建於1868 比古諮會估計早

孫中山紅樓邂逅革命伴侶 
居所或建於1868 比古諮會估計早

【本報訊】古物諮詢委員會一直以屯門紅樓未有確實證據證明它與革命活動有關,拒絕列為法定古蹟。環團長春社翻查資料發現,紅樓是孫中山與側室陳粹芬相遇之處,孫中山在港大讀醫時一度在紅樓居住,會見革命同志。港英政府曾在1968年派員到紅樓視察,當時估計紅樓建於100年前,亦即1868年,較現時古諮會評估1905年為早。
記者:潘柏林

欠保育多年的紅樓,周邊頹垣敗瓦。 許頌明攝

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紅樓早前再受清拆威脅,工人以鐵鎚強拆兩扇窗,古諮會才於上周急把紅樓列為暫定古蹟。發展局局長馬紹祥昨稱,最快本周刊憲將紅樓列為暫定古蹟,又指過去數周政府不斷嘗試直接聯絡紅樓業主但不成功,只能接觸其代理人,當局會繼續聯絡業主商討保育方案。

1904年地圖已標示位置

但古諮會主席林筱魯曾質疑,紅樓的歷史價值可能只是以訛傳訛。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反駁指,1904年出版的政府地圖已標示紅樓大約位置,1915年出版的地圖更標明該處是青山農場。歷史檔案館資料顯示,1968年7月17日,港府曾派屋宇保養測量師到紅樓內部視察,估計建築物大約建於一百年前,即1868年。
最少有兩本書籍提到孫中山與紅樓關係。孫中山的曾姪孫孫必勝在2011年出版《我的曾祖父孫眉》一書,其中一篇《我的外祖母阿太陳粹芬》,敍述孫必勝讀中學時與孫中山側室陳粹芬共住幾年,當時稱呼陳粹芬為「阿太」。
書載陳粹芬在紅樓與孫中山相遇的故事,「1892年的一天,阿太在香港屯門紅樓基督教堂(屬美國紀慎會)由陳少白介紹認識了孫中山……兩人開始交往,而阿太就成了孫中山的最得力助手」。
此外,陳粹芬女婿孫乾的學生李以劻在1942年會見陳粹芬,在1993年寫成《晉見革命英雄孫陳粹芬夫人記》,提到紅樓是民主革命的搖籃,革命青年坐小船到紅樓見孫中山,「我(陳粹芬)認為他是一個領袖人物,我立志革命,不久我們便成為革命伴侶,在紅樓租屋住下,策劃傾覆的工作,這一年中山已26歲,在西醫書院尚有一年才畢業……」
李少文指若日期、年齡記錯不足為奇,但陳粹芬與愛人初相識或同居地方這種刻骨銘心的事,記錯可能性就不大。他分析孫中山在紅樓住了最多一年,因1892年下半年孫中山畢業後便到澳門行醫,陳粹芬也跟隨赴澳,紅樓雖然不是革命的實際行動中心,可能是討論和研究政治地方,促請古諮會重新審視紅樓歷史價值。

1904年出版的政府地圖已標示屯門紅樓大約位置(箭嘴示)。

60年代已有人提出保育

研究香港歷史的古諮會前委員高添強指,古諮會大多委員無研究香港歷史,過往傾向紅樓是1920年代建築,他指紅樓以紅磚加木興建,應屬1900年代前後建築,「二十年代唔係咁,已經用好多石屎」。他自言做過口述歷史訪問,不會隨便質疑對方記錯,60年代已有人提出保育紅樓,當時未見有人質疑紅樓歷史價值,個人傾向相信紅樓與革命活動有關。
古蹟辦回應指有關資料仍無法確立今天的紅樓與辛亥革命的直接關係,地圖僅標示建築物的粗略位置,無法確定所指建築物就是現時的紅樓。而1968年政府文件也沒有涉及現時的紅樓與辛亥革命關係的問題。根據1905年的土地資料,有關地段上的建築並不是現時所見的紅樓。至於《晉見革命英雄孫陳粹芬夫人記》一文,是作者憶述數十年前他會見陳時所聞的資料,有關資料仍需考證。

紅樓門柱原有「天下為公」及「博愛」等孫中山名言,但現已被漆油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