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現屆政府不斷改劃土地用途建屋,向綠化及社區設施用地「開刀」,但涉及私人業權的棕地少之又少,被外界斥欺善怕惡。發展局局長馬紹祥昨於網誌反擊,指棕地是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但棕地分佈零散,不少大小和形狀不規則,又缺乏足夠的道路、排污等基建設施,重整及釋放棕地需較長時間。
馬紹祥昨發表網誌,指過去幾年樓價高、租金貴、住屋難,困擾着香港市民。但政府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包括已物色約210多幅短中期房屋用地,正反映政府善用土地,「一幅土地也不能少」決心。
對於有意見指政府坐擁不少閒置土地可隨時發展,或「全面發展新界大片棕地農地的話,可在短期內容納幾十萬人口云云」,他斥這些評論以偏概全、轉移視線。
「不是一時三刻可收地」
馬紹祥又稱,有人指政府迴避棕地發展,他反駁有關說法,稱絕非事實。他解釋,棕地分佈零散、雜亂無章,很多土地的大小形狀不規則,而且一般缺乏足夠道路、供水、排污等基建設施,形容釋放棕地潛力絕非易事,不可能逐一逐小地發展,要以較大型的模式發展。他舉例,如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等大型發展項目,料可釋放約540公頃棕地,但落實計劃需較長時間,「不是一時三刻就可以收地建屋」。
對於社會指政府應全面收回新界棕地,馬稱有不少私人農地的作業無違反地契條款或規劃管制,若不涉非法佔用官地,政府無權作執管或取締。
■記者譚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