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逾半世紀最強的超級寒潮,考驗天文台預測「濕凍」和極端天氣的能力,雖然其預測及警告服務,最近獲發ISO 9001:2015質量管理認證,惟總計去年,其預報準確度仍跌至4年低位,而由市民評價的準確度,更倒退至回歸以來新低。天文台解釋,去年1月因強烈寒潮襲港,市民評價的準確度一度下跌,但其後兩次民調已見回升,又承認預測極端天氣是一大挑戰,會努力提升預報技術。
記者 李鈺廷
根據《財政預算案》披露,天文台預報的平均準確度,由前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的92%,跌至去年的89%,不僅重返4年前水平,也低於原計劃的90%,稍為高於目標的88%;至於由市民評價的準確度,則由前年的78%,跌至去年的74%,是自1998年《預算案》開始披露有關資料以來最低。
過往天文台獲公眾評為最準確的一年是2004年,當年準確度評價達80%,不過經天文台客觀方法驗證的實際準確度,卻達89%,較公眾觀感高得多。事實上,兩者差距在過去十多年越拉越闊;由2001年僅相距8個百分點,逐步擴大至2013年和去年的15個百分點。
審計署早在2010年亦發現此差距,天文台當時解釋,市民評價預測有多準確,主要是回想天文台預測「顯著天氣轉變」的表現,即風暴或寒潮襲港前的預報,若天文台能準確預測轉變,市民便給較高分,反之則較低分,很難回憶天文台在「天氣無特別變化」時的表現。
至於天文台驗證準確度的標準,是按溫度、降雨量、風速、雲量及能見度來驗證,5項比重隨季節變更而有所不同,例如夏季側重降雨量,春季側重能見度,冬季或較涼的月份側重溫度;若在夏季準確預測降雨,或冬季時準確預測溫度,準確度亦會較高。
對於去年市民評價的準確度,倒退至回歸以來新低,天文台回覆《蘋果》查詢時解釋,由公眾評價的準確度,一般較受民意調查前的天氣事件影響;去年1月因有強烈寒潮襲港,相信較大影響隨後在4月的民調結果,但其後兩次調查結果,顯示準確度評價正逐步回升。
去年1月24日午夜,天文台當時僅預測市區在黃昏後才跌至6°C,亦未有預告會落冰粒和凍雨,僅稱結霜結冰機會較大,結果凌晨一場冷雨,加劇降溫,早上已跌至3.3°C,部分地區罕有落冰粒和凍雨,下午更低見3.1°C,較午夜時預測的6°C,大幅低出2.9度,超出2度的誤差範圍,不少人批評失準。
天文台向《蘋果》承認,極端天氣仍是預報技術的一大挑戰。天文台會與時並進,努力提升預報技術,應用更新的預報產品,應對氣候變化可能引發的更多極端天氣。天文台亦會與世界各地的氣象機構交流天氣監測、預報和預警等不同領域的經驗,不斷提升預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