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追源尋味】
在大角嘴松樹街,有一間百呎小店,名字叫「騰龍閣」,驟眼看以為是一間士多,但其實是麵包舖,低調得經過亦不會發現。「騰龍閣」門口有一個麵包櫃,賣的麵包款式只有十款左右,店內一半位置是製餅工場,狹窄得只能容納一個人。但原來此店已有三十年歷史,伍慶祥(祥哥)既是老闆,亦是唯一麵包師傅。十元兩個麵包、六元兩個蛋撻,大件夾抵食,所以很受街坊歡迎。最近更逢周日義賣蛋撻,因而被稱為良心麵包店。
祥哥每日凌晨一點便要到店準備,一直到早上八、九點才能稍作休息。祥哥說:「以麵包舖來說,我們款式不算多,大多是賣懷舊麵包,是最傳統的款式,受地方所限,不能出產太多。」由於舖頭只有他一個人做,惟有密密搓麵粉,每日至少出產七、八轉。「這行好辛苦,要早起身,又要擔擔抬抬,不過客人朝早返工返學就食到新鮮麵包,都有滿足感。」半夜要起身搓粉做麵包,天未光便要將方包送貨到學校,這麼辛苦為何不請師傅?「一個人做成本控制得可以好點,不用給師傅人工,如果請師傅分分鐘要加價。」他續說,「我已經兩年無加過價了,這區多老人家,如果多五毫,對於他們都是負擔。」坊間有不少是「空氣麵包」,偷工減料,那像他的雞尾包切開一半,內裏飽滿,菠蘿包比拳頭更大,厚實有質惑。他說,「一個中型麵包,我用上四至五安士麵粉,其他可能得兩、三安士,大機構要計租計人工計毛利,我不用計毛利,便可以益食家。我現在每月約有三、四萬收入,同打份工差不多,夠食就得。」他於數年前更棄用豬油而轉用植物油,「豬油始終會累積膽固醇,不過不落豬油,麵包始終不夠鬆軟,所以要再研究過配方。」
自家研製鬆脆蛋撻
而產品之中,令他最自豪是蛋撻。「這是我研究成功的,曲奇皮蛋撻經過幾個小時仍鬆脆,而重點不在於蛋漿和其他,而是搓皮方法及比例。」不過祥哥不想公開具體配方。現時蛋撻日賣十多盤,很受街坊歡迎。最近他逢周日更義賣蛋撻,每售出一個便捐一元到一個救貓組織,在剛過去的周日首次舉辦便賣出1,050個蛋撻。「我隻貓幾年前過世,希望可以幫到小動物。好多人知道後,專程從港九、新界過來支持,平日賣十三盤,那天賣了二十多盤,銷量增加近倍。」
從錯誤中學習
別以為祥哥做生意是一帆風順,但其實他原是髮型屋老闆,後來和拍檔拆夥,才接手哥哥的麵包店,一切由零開始。「我哥哥是浪子,最記得他教我揑蛋撻皮,他說:『慶祥你望實,我教你揑蛋撻只會教一次』,跟着他將舖頭頂讓了給我,就消失了。」麵包技術一般是不傳外,他說自己無師傅教,都是從失敗中學習。「我以前識一個師傅,是朋友介紹的,他叫健仔,我有不明白便打電話問他,很感激他,不過始終要靠自己嘗試及研究,做衰了便想為何會這樣?或者是麵粉打得耐、或者是打得不夠時間,是要試到啱為止。」如果有得重新選擇,會做麵包師或髮型師?他笑說:「做髮型師始終可以着得靚些,又不用早起身,而麵包工作較刻板及重複,髮型師需要創作力多好多,不過兩份工作都講求專注,既然現在做了麵包師,惟有繼續努力。」他每星期會到老人院重操故業,免費幫老人家剪頭髮。「趁自己有能力,幫得幾多得幾多,到我老時,都希望會有人幫我呢!」
騰龍閣
大角嘴松樹街麗華商場地下4號鋪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
編輯:蕭家慧
美術:楊永昌